现状:
语文、数学、英语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分组方案,学生需要不停地调整座位以适应不同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但与不同的成员讨论能够激发学生思维。
小组的形成主要以老师根据成绩划定,学生自主性较小,有时个别学生的矛盾会影响小组的学习效率。
小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每个小组4-5人,由组长—优生(有一定组织能力)+组员-特优生(学习成绩优异有执行力)+组员-中等生(成绩中等或积极表达)+组员-潜力生(缺乏学习内驱力需要引导)组成。在旁听各小组讨论时发现因为组内同学差异大小组讨论很容易变成优生的一言堂,学习能力弱一点的孩子不能主动参与讨论,因为优生稍显强势的观点表达他们也不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小组讨论成了他们走神的最佳时机。对于优生来说他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看法,但是很少有机会与他人产生思维上的碰撞。
组内同质的分组形式学生能力水平相当能够促进想法的交流和碰撞,但是对于低水平小组来说缺少引导很容易陷入困境。
思考:
组内异质和组内同质那种方式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个人学习技能?
随机分组能很大限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但操作成本比较高,在什么样的课堂情况下使用最优?
行动:
分组目标: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组中能自由、主动、平等地表达看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通过交流提升个人学习能力。
常规分组:教师根据学生成绩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从不同层次中选择伙伴自由结成小组,组内确定分工(组长、记录员、作业员、计分员)、发言顺序。除组长外的分工定期轮换。
互助分组:在常规小组的基础上为个别学习困难或缺少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在组内寻找一名成绩优、习惯好、负责任的同学结队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