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做春秋,乱臣贼子惧。
春秋开篇第一个国君,就是鲁隐公。一个说法是不尸其位曰隐,说明他任君十一载还是有所作为滴,另一个说法是其位不终曰隐,暗示他最后被弟弟鲁桓公杀害冤死的结局,冤到什么地步呢,死后连个国君规格的葬礼都没捞到。
虽然息姑在位时间很短暂,春秋寥寥几笔也没能展现出他有什么雄才伟略、宏图大业,可我还是蛮喜欢这个国君的,印象嘎嘎好。纵向对比鲁桓公,横向对比同期诸侯,息姑多少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了。
从息姑摄政伊始,他就积极与外国建交,不参与诸国混战,使鲁国能够独善其身。
隐公元年,在息姑的带领下鲁国与邾国结盟,与一直势同水火的宋国也握手言和。隐公二年,与戎结盟,又把女儿嫁给了纪国国君。隐公六年,郑国主动来示好——以祊地易许田,并与齐国结盟。隐公八年,与莒国结盟。隐公十年,与郑国、齐国结盟。
同样是隐公元年,当郑国因为共叔段的原因攻打卫国时,邾国又来鲁国找帮手,可息姑婉言拒绝了(当然拒绝的原因也可能与他当公子时被郑国俘虏有关)。隐公四年,宋陈蔡卫伐郑,宋殇公来请求鲁国出兵援助,息姑同样没有答应。一直到隐公六年,郑鲁关系破冰后,他才逐渐与郑国、齐国形成铁三角之势,一起伐宋,事实证明他的决策非常正确。
不论息姑的出发点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摄政王地位还是真心效仿他祖上牛人周公旦做辅政大臣,最后的结果都是好的。他让鲁国多年免受战争侵袭,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稳定发展,国家逐步强大,最后才能做到与郑国、齐国比肩。
而且春秋礼乐崩坏,息姑大概是当时还恪守礼法的国君了吧(我猜是不是也可能因为春秋是鲁国史官编写不好意思把君主批得太过)。郑国的共叔段造反意图弑兄夺位,郑庄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卫国的州吁杀了哥哥自立为王,再看看息姑,父亲死了不以丧主身份守孝,母亲死了不以诸侯夫人之礼下葬,在位十一载都老老实实当着摄政大臣,居然对自己的弟弟没一点非分之想,唯一不足可能就是兄弟俩沟通少了,外加宫斗经验不足,才让奸臣有机可乘。春秋中唯一看到对他批判的就是“臧僖伯谏观鱼”和隐公七年“夏城郎”这两件事,也是很惨,就一时兴起想去边境看看打渔不仅被叔叔埋怨,被史官记载,而且这篇谏文还因为遣词造句和逻辑推理格外精彩一不小心就流传千古,让后世都知道鲁隐公是个贪图享乐不务正业的国君。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息姑在位时做出的政绩是可圈可点的。想当初如果不是鲁惠公横插一脚把本应该成为儿媳的仲子纳为夫人,鲁隐公可就不是鲁桓公的兄长而是老爹了,那鲁国的命运可能迎来不同的结局。当看鲁隐公元年时,我很好奇宋武公为什么大费周章设这么一个局——宣称女儿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执意要把仲子塞给鲁惠公,毕竟鲁隐公身为长子身份地位同样不低呀,他的母亲声子也是宋国皇室血脉。后来才明白当时礼法森严,继室永远不能扶正,鲁隐公就永远只能是庶长子,而庶长子是没有资格当国君的。
就这样一代明君,死得却十分憋屈。生也钟巫之祭,死也钟巫之祭,因果循环,息姑就这样带着一丝宿命的味道迎来生命的终结。
关于鲁隐公的感想,完结,撒花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