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边界》

一,破除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偏见

第一,纸质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第二,现代人们的焦虑,不是因为信息过载,而是因为过滤器失效;第三,网络上虽然存在回声室效应,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第四,事实失去了它古老的作用,不再是知识坚实的地基。

把读纸质书理想化、浪漫化了。在很多人看来,纸质书有种文化感,很容易让人产生怀旧情绪。

纸质书上的知识真的“更成体系”吗?书籍这种一页一页装订起来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它的内容大多是按顺序展开,作家的思路也就被它限制住了。温伯格打了个比方,作家在写书的时候,论证一件事情的思路就像一条小路,他会带着读者从 A 地到 Z 地,这么一路走下来,每一步都要仔细推敲。如果有什么和这条小路不同的观点,或者是从主观点分支出来的小观点,都会因为怕干扰了读者的注意力而被删掉。这样得到的知识是应该是一个链条,要说“成体系”,恐怕还要读者自己多多搜罗资料了。

第二个偏见:互联网让我们陷入了信息过载的焦虑。

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有信息过载的问题。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就说过,一个人拥有他穷尽一生都读不完的书,有什么意义呢?

“只要时间世代延续,书籍的数量就会一直增加。总有一天,人们从书中学习东西,就像是从浩瀚的宇宙当中直接学习一样困难。

今天的问题不是信息过载,而是新式的信息过滤器失效了,比如说,以前的过滤器有报纸、百科全书、教材,它们是有权威性的,会帮读者筛掉大部分信息,这样就缓解了人们对信息过载的焦虑。

而互联网的一个特征,就是信息几乎不会被真正地过滤掉,它们永远都存在。

二,互联网知识生态系统

温伯格说,在金字塔模型中,我们处理知识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过滤、筛选。比如我们会设计一个复杂的过滤系统,过滤掉大多数人写的东西,只剩下精品才能发表出来,那这个过滤系统可能就是杂志编辑部。这种靠中央权威机构来过滤的模式,就是金字塔模型。我们的商业、文化、科学、政府都是围绕着中央权威来运行的。

互联网塑造出的、全新的知识生态系统是什么样的呢?分别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生产方式、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人们思维的形状,这四个角度来描述。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书本上固定的文字,也不是网络上的信息,而是网络本身。知识的生产方式正在从“传统的专家”向“每个人都是专家”转变,而知识的传播方式,正在从原来的金字塔模式,变成扁平的网状模式。知识的这些变化也让我们的思考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原来受限于书本的限制,都是从 A 到 Z 的长形式思考,而互联网的超链接帮助我们,能把这条链条扩展成一张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互联网创造出的无限连接信息网络,让我们更接近知识的真相。 看到书名,你可能以为这又是一本反思互联网技术的书。很多类...
    哈鹿同学阅读 4,012评论 0 0
  • 作者和本书概要 戴维·温伯格 是哈佛大学伯克曼网络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还曾担任过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网络政策顾...
    Andy_Ron阅读 9,087评论 0 6
  • 梳理结构之前的话 我一直是不赞同这种总结读书方式的,因为读一本书,自己的收获和感想是要远远重要于作者书中阐述的内容...
    安德烈了阅读 5,368评论 0 4
  • 这是一部颠覆认知之作。作者戴维·温伯格是哈佛大学伯克曼网络与社会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是互联网思想家。全书分为四个部...
    coco任意门阅读 2,895评论 0 0
  • 可以不可以,多点自己的时间。
    烟涩寒阅读 93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