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成都宽窄巷子

      今年春节孩子们没回家,年味似乎淡了些。天天围坐在电视机前看那重播的春晚,乏味的感觉让心情更加沉闷,何不让脚步轻盈?出去走走,换个风景,换个心情喃!我提议去漫步久负盛誉的宽窄巷子,寻一抹夕阳余晖,感受“老成都缩影”独有的悠闲与宁静。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少城片区蜀都大道西段。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3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组成。始建于1718年,是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为实行满汉分治,四川提督年羹尧按大清制于大城西垣内新筑一城,专驻满蒙八旗官兵,名曰满城,也叫少城。当时的宽窄巷子所在区域是满城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推移,军营逐渐演变为民居院落,形成了最初的街区格局。三条主街区当时的官称,宽度约7米的叫兴仁胡同,宽度约5米的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 ,后因巷北有明德坊又称为明德胡同。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一些外地商人乘机在居住区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民国初年民众把较宽的兴仁胡同叫宽巷子,较窄的太平胡同叫窄巷子,因明德胡同内有一口水井成为附近居民主要水源而得名井巷子。三条巷子取代原有官名,并沿用至今。

      宽窄巷子从清代军事驻地到民国民居,再到2008年改造后的文化商业街区,完整保留了约70座青黛瓦四合院落,占地约32公顷。保留了川西民居特色与北方胡同格局,融入了商业、餐饮等现代元素。2020年7月,宽窄巷子步行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布为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名单。2022年1月10日,宽窄巷子入选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22年1月29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宽窄巷子被文化部、旅游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如今的宽窄巷子成了四川省美食街,四川省成都市景点,成都网红打卡景点,也成为了展示成都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城市名片”。

      大年初五我们十一点不到就吃了午饭,乘坐727路公交车到九里堤换乘340路直达宽窄巷子。下公交车往前走几十米,就看见公路斜对面宽窄巷子入口处,耸立着约两层楼高的两个门柱,门柱上方雕刻着“宽窄”两个合二为一的大字,象征巷子内宽巷子与窄巷子的并行格局。我们跟随如潮水般的游客涌入宽巷子,仿佛走进了时光的遂道。那古旧的街道如同翻开的历史书卷扑面而来。古老的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华无比,仿佛在诉说着曾经来来往往的无数成都故事。放眼望去,街道两边的四合院整体采用青砖、灰瓦、实木结构等传统材料,这些元素共同形成了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结合的独特风格。高门楣、大窗户和宽飘檐都以木质结构为主,古色古香的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体现了传统的巴蜀文化。




    当我们走进巷子里面时,却发现这些古老的建筑几乎都被现代商业所笼罩,一扇扇朱红的大门有的紧闭,像是藏着无数秘密,有的半掩,透出室内阵阵的欢声笑语。店铺琳琅满目,招牌错落有致,有的是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馆,有的是古色古香的茶馆,还有各种特色的小吃店和手工艺制品店。每一间店铺都精心装饰,独具匠心,既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又融入了现代的时尚。这肆意绽放的现代商业的活力,好像又为古老的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一种奇妙的融合与共生。让人在感受历史底蕴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当下的朝流与便捷。


    春节期间,巷子两边的路灯下高高的挂着新春快乐的大红灯笼,巷子里游人如织,游客人头攒动,人山人海,构成一幅生动的春节盛景。人群蠕动速度保持着树懒进食的节奏,远远望去就像按下暂停键的默片。我们跟游客们一样,像被吸铁吸引的指南针,在摩肩接踵的人朝中不断偏转方向,先快速瞥一眼左边,又猛地偏过头去扫视右边,右边刚扫过一眼又立即转向左边。每每看到街道两旁分布的一幅幅“文化墙”时,我停下脚步驻足观赏,心随风动,景随情移。有我们边远山区很少见过的家用老式缝纫机、老式自行车、老式钟表、老式留声机、老式收音机、老式电话等;还有我们农村才有的石磨、石水缸、石兑窝、木质风箱、土灶锅台、木质柜子等等。它们以不同形式镶嵌或者摆放在墙上墙下,游人经过这里,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和怀旧情愫油然而生。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来到院名为“恺庐”的四合院前。听说,恺庐门头为宽窄巷子最具标志性门头之一,也是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工程中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一处。传说百年前这座院子的主人留洋归来颇有一番革新思想,把自家的旧时门庭焕然一新。院门采用特制的青砖砌筑成弧形兀起的拱形宅门,门洞上方嵌入中式传统石匾,门匾篆书“恺庐”,合意为“安乐居所”。恺庐二字写法革新,一反当时中国人从右向左读字的规矩。石匾上方砌出的椭圆形图案,代表高悬“避邪镜”,意在镇退各路妖魔,永保合家平安。传说,解放前夕的“恺庐”是刘文辉部下,川西电台台长陈希和的私宅,蒋介石到成都时曾专门来过这里。后来解放大西南时,又有传说刘文辉给解放军的电报就在恺庐发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的事情无法考证。正是有这些久远的故事,才让宽窄巷子里的建筑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随着巷子深入,热闹景象令人目不暇接。卖特色商品的热情地向过往游客展示着自己的商品,款式多样的奶皮子卷、清爽解渴的鲜果肉饮品、麻辣入味的熏鸡架和鸡腿等等,每一件手工制品都蕴含着老成都人的心血与智慧。另一边的特色小吃香气四溢,一口爆汁的羊肉烧麦、料多味美的羊杂碎汤、酸甜解腻的稀果羹等各种美食,在空气中交织成一幅色香味俱全的画卷。让年轻游客垂涎欲滴,她们纷纷驻足观看和品尝,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我们年龄大了不为美食所动,跟随人群继续往前走。在一个四合院门前我听到了川腔蜀韵的声音,随之而来的还有茶香飘入鼻端。我来成都快三十年了,虽走进过高档茶馆,每次看到价目表上的数字时都默默地退了出来。早有听说,在成都,茶不是解渴的工具,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更是千年茶文化的活态传承。我这半个成都人却对几百年沉淀下来的茶文化,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今天不是一个好机会吗?看看手机还有时间。对家人说:“走,进茶馆去,享受一把成都人的慢生活,喝茶看戏、听他们摆玄龙门阵”。

      我们随着一波游客走进了茶馆。戏台上敲锣打鼓的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服务员满带微笑的引导大家坐在一排又一排的竹椅上,紧随其后给每人送上一套装有茶叶的三才盖碗,放在游客面前的木制长桌上。 三才盖碗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成。茶盖,起密封防烫作用,可调节茶汤浓度;茶碗,用于盛放茶叶茶汤;茶托,起到隔热防滑的支撑作用。当我对着三才盖碗发愣的时候,穿着长衫打扮的茶艺师,提着嘴长一米多的大铜壶来到了茶客中间。只见他左手揭开茶盖后,右手握着的长嘴壶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似龙蛇飞舞。将壶身举过头顶,通过快速提拉铜壶,使水流形成细长柱状,从壶嘴倾泻而下,水柱如银线贯穿盖碗与壶嘴,精准地注入盖碗之中,只见茶叶在盖碗中随水旋转翻滚,舒展,最终形成碧绿茶汤,散发出诱人的茶香。



      倒茶技术表演刚结束,戏台上就响起了音乐声,开始节目表演,有川剧变脸、喷火、古琴演奏、AR秀等等。茶客们边品茶边欣赏节目表演,还三三两两吹壳子聊天。我假装漫不经心地看表演,实则每个斜视的眼神都在偷瞄老成都人喝盖碗茶的方法,原来这里面大有学问,大有讲究。 

      喝盖碗茶时,要抬头挺胸,上半身要挺直坐正,先伸出左手端起茶托,再用右手抓起茶盖,并把盖子稍微向前倾斜,在茶水里轻轻刮几下,同时用口向茶水中吹气,目的是为了吹走茶水中漂浮的茶叶和茶沫,再用倾斜着的茶盖挡住吹走的茶叶和茶沫,然后把茶碗送到嘴边,碗口朝嘴边倾斜,将茶水一小口一小口吸进嘴里。我学着喝了几小口盖碗茶,再看看川剧变脸,悠然自得,真有穿越古今的沉浸体验!“偷得浮生半日闲,人间至味是清欢”。成都的盖碗茶是生活的诗,川戏是岁月的歌,在这喝茶看戏的时光里,我感受到茶香的清新和戏曲的优美,在茶馆里我找到了一份宁静与满足,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份美好的滋养。

      从茶馆出来,我们很快由宽巷子转到了窄巷子。刚进窄巷子,黑压压的全是游客,狭窄的空间内几乎水泄不通,游人们紧紧相贴,犹如一座密不透风的人墙,似乎连呼吸都变得有些困难。巷子宽时,阳光洒满,古木参天,光影斑驳;巷子窄了,曲径通幽,静谧深邃,引人遐想。我们决定驻足欣赏巷子的古老建筑,窄巷子采用厚重沉稳的砖石结构,街道两边房子的墙壁比宽巷子高,窄巷子本身也比宽巷子窄了两米多,天空就显得更窄更高。阳光只能从缝隙中洒下,柔和的阳光斜斜地洒在青砖墙和游人的身上,光影交错间,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氛围感。


      拥挤过后,我们来到窄巷子有名的三联韬奋书店,这个书店是宽窄巷子的文化地标,它以书香融合历史韵味,成为现代文化与历史见证的交汇点。书店保留的是川西民居风格,门头古朴,书店不大,以成都本土文化和人文旅游为主题的书籍堆满书架,熊猫主题的伴手礼让人眼花缭乱,方寸之间尽显“成都味”。书店延续了宽窄巷子“慢生活”的现代诠释,游客从书香空间走向历史遗迹时,能直观感受时空叠层的文化张力。

      走出书店再往前走200米左右,就能看见门头老墙上的拴马石。一匹浮雕马探出砖墙来,回首探望,仿佛流连远去的光阴。拴马石是满八旗驻防时期的遗存物,高1.2米,虽已风化斑驳,却依然坚固如初,与艺术家创作的浮雕马共同构成“马文化”景观。百多年前,这里曾是满蒙八旗军及家属的驻地,马是他们的交通工具。拴马石嵌在墙上,也把北方满族文化符号嵌在了岁月的最深处。

    窄巷子比宽巷子窄,好玩的和好吃的自然就少了一些。但在窄巷子里藏有成都的特色美食,火锅的麻辣鲜香、老妈兔头的既麻又辣、夫妻肺片的麻辣香脆等等。这些美食,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成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成都探寻地道的成都风味。还有精美的蜀绣、别致的竹编、灵动的剪纸等各种小商品,这些民间艺人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技艺在宽窄巷子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游客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民间工艺的魅力与精髓。



 

    从窄巷子出来往南走就进入井巷子,井巷子是三条巷子中最为宁静的一条街,也是宽窄巷子中展现现代活力与多元文化的核心区域,全长约400米。巷子的墙面上镶嵌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旧砖块,旧砖经艺术创作被雕刻成历史浮雕,从宝墩遗址陶片到秦朝、唐朝的建筑风貌,宋代的市井生活场景到民国时期的老照片浮雕,以及方言谚语刻字墙砖等,与现代咖啡馆玻璃窗交相辉映,形成时空对话的独特景观。每一块旧砖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清朝满城的兴衰、民国时期的军阀驻扎,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改造。这座最富有特色的东西走向的砖文化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以砖为载体的博物馆,是成都市历史的浓缩。成都的沧桑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尽在其中。


      井巷子因一口井得名,古井位于巷子中心,这口古井以青石砌成的井台和粗糙不平的井壁承载着三百多年的市井记忆。它是清代少城驻军与居民的核心水源,支撑了三条巷子的日常生活与商业的发展。三百年过去了,井壁斑驳如皱纹,井口圆如满月,俯看清澈的水面如镜,映出流云飞鸟和游客的影子。今天的成都市民早已用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而古井仍以它的方式活着,近二十年来,古井用它的清冽,浸润着一批又一批的国内外游客的指尖,让他们的手指去触碰川西砖墙数百年变迁的记忆。   

      离开古井,我们沿着砖文化墙边走边看,不多久就来到了井巷子的尽头。在这里我们听到了宽窄巷子“最成都”的感叹!是啊!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成都历史体验区。宽巷子以“闲生活”为主题,保留传统院落文化,给游客提供品茶、小吃等慢节奏体验;窄巷子主打“慢生活”,融合文化艺术与商业,聚集书店、茶馆和夜间灯光景观;井巷子体现“新生活”,以现代消费空间为主,包含酒巴、创意店铺和文化墙。这三条巷子分别代表老成都的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从清代到现代的历史变迁,三条巷子实现了历史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已成为成都旅游的核心名片。

      宽窄巷子那些古老的建筑像是一个时光的容器,承载着成都三百多年的历史记忆。每一件民俗艺术品都散发着独属于成都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穿梭宽窄之间,仿佛游走于历史长河,每一砖每一瓦都诉说着古老的成都故事,这里的慢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满足。

      夕阳西下,当落日带走了白日里最后一缕光忙的时候,回家倒记时已开启。在去站台的路上,我感概万千,成都这座城市的精气神,三百多年来都一直在宽窄之间游走,宽窄巷子是一座连接成都过去和现在的桥梁,让游客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坐在公交车上,我的心情仍沉浸在那份穿越时空的振憾中。青砖黛瓦间透露出历史的沧桑,石板路上仿佛还回响着老成都的市井声以及新时代活力的碰撞声。宽窄巷子“一巷藏千秋”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刻意去展示历史,却让历史在一砖一瓦、一茶一食中自然流淌。在这宽窄之间,藏着成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回到家里,半天的游览仿佛把整个宽窄巷子都扛在了肩上。那份“宽窄是一种哲学”的思考涌上心头——人生无进退,天地宽窄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