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读书,但怎样高效读书,没有认真思考过。
学以致用。读书要学习领会书本里的知识,并指导实践,这是读书的目的。
为了读书而读书,那是娱乐,那是浪费时间。
同样是一辈子,前苏联大叔柳比歇夫出版了70多部学术著作,搜集了13000只跳蚤标本。
同样是一年,秋叶大叔2015年除去学校工作,新开了四门在线课程、线上线下分享120余场,读了155本书,出版了3本书。
同样的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懂得时间管理的人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
书分成四类:工具书、专业书、视野书、潮流书。不同的人生阶段以及不同的环境和心态应有不同的排列组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碎片化阅读”也逐渐成了一种主流阅读方式。这种阅读的用户体验感很好,让人感觉随时随地在吸收知识。但是和阅读整本书比起来,系统性不强、思考不够深入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先通过读书做笔记,锤炼自己的整体思维能力,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再去看碎片文章,就可以把看到的信息点整合到自己的框架里面。
怎样才能高效读书呢?
结论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以致用。
读书再快、再多,学了没用,那就是浪费时间;用了不多,那就是效率不高。
学以致用!是起点也是终点。
当我们有了目标后,需要反省,不懂反省的人没法进步。
至于读书的方法,网上很多文章及课程都很棒,这是术的层面。
一个人读再多的书,读完了事,那也是毫无意义的。
重点在于道,知道读书对自己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应用到自己的人生,使之发生变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如果在术的层面上,也就读书的方法问题,看看怎样高效读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学学高人怎样读书。
股神巴菲特说:“我的工作就是阅读。”他指出:没有大量的广泛阅读,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投资者。他的投资生涯初期,每天要阅读600、700甚至1000页书籍或资料,而他现在也将80%的时间花在阅读上。
比尔盖茨又是怎样读书的呢?每周平均读5本书。这是他从2008年微软退出后,他的阅读量。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的作者二志成,在采访了数名企业的CEO及身边的观察得出了成功人士都是读书狂。
二志成本身就是一个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亲身实践者。当初他如你我一样,是个普通的上班族,他在读书前的处境:工作面临失业风险,女朋友也因看不到希望而离开了他,更糟糕的是此时的他背负一身债务。
面对多重打击,他是如何华丽转身的?
一次机缘巧合,结识导师郑会一,开启了读书生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一个职场小白做到行业第一,而这本书就是书写他自己的传奇。
首先,100天读33本书,选自己喜欢又有趣的书读,这阶段重在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下一步:1年读100本以上与自己业务领域相关的书,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再下一步,100天采访10名CEO,明白成功的秘诀是读书,领悟到成功人士个个都是读书狂。
最后,1年阅读365本自我启迪的、领导才能的书,拥有成功者的思维方式。
整个成长路径就是一部读书史。用一句俗话来解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的高看的远。”吸收了那么多前人的经验与智慧,想不成功都难。最终读书成就了他。
可能有人会说:我也读了很多书,却没什么改变。
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认识仅停留在“知道”或“听过”层面,并没有真正深入理解这个道理的真正含义。而想要深入理解,就必须得去实践,去验证。才知道这个道理是不是可行?是不是真正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仅仅有阅读量还不行,看了学了得用,学了得习才是硬道理。
读书要读懂
读实用的书,第一层境界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去运用,第四层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能用自己的逻辑把书中的内容表述出来,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才算是真正把书中的知识点糅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了!
当然,俗话说: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不去读书,一辈子也学不会高效读书大法。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戒定慧
一本书要读透。听书本的话,照老师说的学,是戒;认定一本书来读,是定;读懂了弄通了,经过深入思考了,有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了,触类旁通,是慧。戒定慧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深入浅出,大道至简。书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最终的深入浅出才是真学问。
读书讲究习惯,带着问题去看书
阅读被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读书不是“被动地”接受书中的内容,而要“主动地”去参与阅读,提出自己的疑问,有目的性地选择想要阅读的内容。
在看书前需要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 这本书能给我解决什么问题?
- 我计划用多长时间读完这本书?
想清楚后,拿出纸和笔记录下问题,就可以开始了。
如果是自己的书(非借阅自图书馆或他人的),我的建议是可以直接在书上勾画的,在加深记忆的同时方便二次翻找,勾勾画画也无可厚非。
纸上的内容务必要回来看,一天后回来复习“关键词”,并试图用自己的话解释,如果自己的回答没让自己满意,这本书的价值就要被二次发掘了。
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着眼于全文主旨与特色;第二遍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此外,读和写是分不开的,所以要常作文章。看过一本书,研究一个问题,就此作文章,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
在书里,朱光潜将他的读书心得和体会娓娓道来,行文有大家风范,阅读的过程简直是一种享受啊!
读书顺序更重要
可以考虑按照“细读引言+精读目录+泛读正文+思考重点”顺序阅读。
细读引言:引言往往是作者核心观点的输出,相当于论文中的绪论,这部分通常会交代写作目的、背景以及面向读者,可以很快将你带入情景,有助于跟随作者思路,吸收更多心法。
精读目录:精读目录是为了让读书的目的更明确,减轻读大篇文字的负担感,换言之,读目录是为了在读书时更省时间,提效率。读目录过程中可以疏通作者想法,更能“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泛读正文:正文是整个读书活动中最占用时间,也是最能吸收营养的部分,根据前面记录的问题,先在这里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筛选,哪些是当下要学习并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哪些是作为“存档”未来会遇到和思考的,对于过于简单的部分可以跳读,对于重点有指导意义的部分要勾画,这样整体阅读下来是最高效的。
思考重点:在阅读过程中,重点部分(划线、加粗等含标注的文字)应该尤其引起注意,文章中作者划出的重点通常有引领后文或概括总结的作用,即使不打算阅读整篇段落,重点部分是需要用心思考的,对于整个阅读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对于其他读者在书中标注的重点也要留意,每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留下的标注都对其有不同含义,或是有启发有共鸣,或是文字写得好,都是对作者用意的一番思考,值得参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