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上级安排。”
五个字,轻飘飘,却像一记重锤,砸碎了武汉大学百年积淀的体面。
当校长张平文在电话那头说出这句话时,他或许以为只是例行推诿,一句官场常见的“安全话术”。可他没想到,这句话不仅点燃了舆论,更引来了新华社的“定点清除”。
2025年8月13日,新华社发布视评《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虽未点名,但字字如刀,句句见血。网友看完直呼:“这不就是给武大写的诊断书?”
处分时雷厉风行,纠错时“等上级安排”——这算哪门子大学?
时间倒回2023年10月。女生杨某某发文指控,同校男生肖某某,在图书馆“x骚*扰”,舆论瞬间沸腾。
武大反应神速:两天内,学生工作部一纸记过处分下达,动作快得像开了倍速。
那时没人问“上级批了吗”?没人说“程序待审”?处分权用得明明白白,快准狠,仿佛正义从不迟到。
可两年后,法院一审判决来了:杨某某诬告,证据确凿。公众呼吁撤销处分,还肖某某清白。这时,校长却突然“谦虚”起来:“还要等上级安排。”
好一个“等安排”!
当初处分可以“特事特办”,如今纠错却要“层层请示”?难道“伤害一个人”是校内权限,而“拯救一个人”,就得上报教育部?
这哪是依法治校?这是“看风向治校”。风往哪吹,处分就往哪打。风一转,装死、拖延、关评论区,仿佛只要不回应,事情就会自动消失。
新华社的批评,来得精准而沉重。它指出,这种“遇事先请示、有事就甩锅”的行为,本质是精神上的躺平主义,是岗位上的隐形失职。不是能力问题,是担当问题;不是程序问题,是态度问题。
更讽刺的是,武大作为百年名校,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可在这场风波中,我们只看到了“自保、推诿、唯上、守旧”。
一个连自己处分决定,都不敢撤销的大学,还谈什么“求是”?一个把纠错责任推给上级的校长,还配谈“弘毅”?
“等上级安排”,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官僚病。
它的潜台词是:“我做事不是为了对错,而是为了免责。”它的运行逻辑是:“只要领导没点头,天塌下来也不动。”
这种思维在机关单位,或许还能苟延残喘,但在大学——一个本应崇尚真理、独立思考的地方——简直是致命污染。
大学不是衙门,校长不是“守印官”。学生不是维稳工具,处分不是舆情灭火器。当一所大学把“平息舆论”,看得比“查明真相”更重要,把“领导脸色”看得比“学生清白”更重,那它离教育的本质,已经越来越远。
肖某某的遭遇令人心寒。他被一纸仓促处分贴上“x骚*扰”标签,两年背负污名;如今法院还他清白,学校却还在“等通知”。这不只是程序拖延,更是对个体尊严的二次伤害。
而那位诬告者杨某某,论文被撤、录音曝光、人设崩塌,看似“恶有恶报”。可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她背后暴露出的制度漏洞:
一个学生,竟可以通过精准制造舆情,轻易让另一个学生社会性死亡,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况且她还是学法律的,真让人不寒而栗。
而校方的“快速处分”,无形中成了帮凶。它传递了一个危险信号:只要你闹得够大,真相就不重要。
新华社的批评,不是为了打倒谁,而是为了唤醒一种本该存在的大学精神。
大学之大,不在楼宇之高,而在风骨之立。它应是浊世中的清流,是盲从中的清醒,是权力面前的独立。
可在这次事件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舆情来了,慌忙处分;真相来了,装聋作哑;央媒批评了,才慢悠悠说“正在调查”。
这哪是高等学府?这简直是“舆情应对培训班”的反面教材。
有人说,张平文校长,可能做到头了。这话或许残酷,但也不无道理。一个在关键时刻选择“甩锅”的校长,已辜负师生的信任,也辜负“校长”二字的分量。
武大不需要“等安排”的管理者,需要的是敢担当、明是非、守底线的掌舵人。
希望这一次,武大能真正听懂新华社的“弦外之音”:别再把“上级”当挡箭牌,别再把“程序”当遮羞布,别再让百年校史,败给五个字——“等上级安排”。
因为教育的尊严,等不起。学生的清白,也等不起,一所百年老校的招牌,更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