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白和孟浩然始,扬州这座城市,就是让人吟着“烟花三月”之句,欣欣然、飘飘然而下的。“烟”为细雨朦胧、柳絮似雾,“花”是群芳烂漫、碧草如茵,皆为三月风物。下扬州,最好是春季。
却也有人在冬天来,在杜牧,是青楼;在我,是早茶。
品尝扬州早茶,朱自清的那篇《扬州茶馆》不可不读。这位浙江才子自称扬州人,因其童年和少年时代均在扬州度过。作此文时,朱自清已身在北京、人到中年,曾哀叹童年的记忆,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直到了可惊的程度。却有一样是大水无论如何都冲不去的,就是早茶。他记得当年茶馆麇集所在:“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还能如数家珍地道出它们的字号:“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尤其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复活了的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诗意,而且里面有小池、丛竹、茅亭,格外幽静。”就连茶客们的情状,他也记得一清二楚:“每天早间九时左右到茶社,会坐到十一时以后才离开。午后三时以外,便又到了茶社,直待暮色苍然,这才安步当车地施施离去。”
我去的正是仿古建筑,底楼大堂,二楼雅座,三楼包房,无不开阔轩敞,一应端庄洁净,均为仿红木的桌案靠椅、青白瓷的杯盘碗盏,给人以郑重其事的正餐感。
的确,扬州茶点是不负食客以正餐的态度对待的。虽然它在浩大的淮扬菜系中,只是镬鼎中的小小一脔;但就是这一脔,正处扬州历史肯綮、文化血脉和生活肌理的胶着之处,故此要用口舌细细品味,更须以心灵深深感受,以此一脔之味,得悟全鼎之调。
比如肴肉。选带腱的猪腿肉以淮盐、香料暴腌,用细绳扎紧压制成形,阴干、蒸熟、冷冻,切成小指厚的长方砖块,其色微透明,其味极鲜嫩,佐以镇江醋和细姜丝,清新醇香,百食不厌。
又如干丝,以薄刃将白豆腐干开片切丝,细若秀发;再以清纯火腿鸡汤慢火煨制成金黄色,配以同等纤细的火腿丝、笋干丝外加一撮指甲盖大小的河虾仁,吃时拌匀,嫩滑中带柔韧,清新中显腴美。干丝除了煮,还可以烫。
千层糕,据说有64层。
三鲜包,蒸饺、小菜包,玫瑰包总要来几只。
灌汤蟹黄包,用的工具是吸管。轻轻一戳,慢慢一啜,有清香从唇角舌尖慢慢氤氲。
红豆粥,蛋花羹,养胃美颜。
再有一杯绿茶,便是满心的惬意与舒服了,浑然不觉是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