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笠翁对韵》的人几乎都知道李渔,在我背《笠翁对韵》的时候特别想了解李渔,更想了解他到底有多博学方能写出《笠翁对韵》。今天,我查阅李渔的资料大致如下——
1611 年,浙江金华下李村的一位母亲怀胎 11 个月仍未生产,白发长者路过此地看望产妇后建议道:胎儿是“星宿降地”,需到祠堂才可顺产。
移步祠堂后,男婴诞下,长者说孩子非凡胎,是“仙之侣,天之徒”,于是父母为其取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人熟知的“渔”和“笠翁”的名号,则是男孩成长至中年以后的事。李渔襁褓识字、“四书”“五经”过目不忘......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略有不同)分为四个独立环节,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童试不分年龄大小,是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在明朝覆亡之前,李渔曾三次进入考场——
24 岁,他去往金华参加童试,一举成名。
29 岁,他来到杭州参加乡试,名落孙山。他满腹牢骚,叹写到:“昨夜今朝,只争时刻,便将老幼中分。问年华几许?正满三旬...”
31 岁时,风雨飘摇的明朝举行最后一次乡试,他再赴杭州应试,由于局势动荡,只得中途返回金华。不久,清朝的铁骑横扫江南,明代终结。
复读两年,竟没进得考场,很是失意,再加上时局混乱,李渔打消了“报效国家”的念头,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他回到家乡,筑起有廊、有桥、也有亭的伊山别业,想学唐代诗人王维,在这里隐居终生,老死于此。
不料,在一次兴修水利的事件中,邻村胡姓刁民与他发生矛盾,迫使其萌发了去往杭州的念头。也正是这次出走,成就了李渔的辉煌人生。
初到杭州,举步维艰,日子难过。
好在李渔机敏过人,他走街串巷,细心观察,发现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从豪绅士大夫到市井小民,都对戏剧和小说有浓厚兴趣,于是他开始“卖赋糊口”。这里说的“赋”,不是一种体裁,它包含了与文字相关的各类文章。
在杭州居住数年,随着戏剧和小说作品的不断问世,李渔的“湖上笠翁”逐渐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号。
这个时期,他完成了著名的喜剧集《笠翁十种曲》中的大部分,让人惊讶的是,这本著作在几十年后被翻译成日、英、德、法文等远销国外,他因此被称为东方的喜剧大师。
这一年是 1662 年,李渔 51 岁。
告别西子湖,来到六朝古都,李渔文化事业上的另一个高峰到来。
他先是购得一处小院,名曰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为了防止别人私自翻刻自己的著作,后来又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他大部分著作都在这里印刷发行,其中就包括流传至今的《闲情偶寄》。
芥子园书铺出品的最为知名的艺术类图书当属《芥子园画谱》,它一经问世便备受赞赏,其内容从用笔方法到具体景物的笔墨技法,从创作示范再到章法布局,为学习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方案。直至今日,这套画谱仍是学习水墨画的最佳伴侣之一。居金陵期间,李渔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戏剧的推广。
1666 年,他应朋友之邀前往陕西、甘肃游历,先后得到颇具艺术天赋的乔、王二姬,再配以其他人员,一个初具规模的李氏戏剧班成型。此后的 7 年间,李渔自任导演和编剧,以芥子园为大本营,带领大家四处巡演,“全国九州,历其六七”,每到一处,观戏者人头攒动,显然,这就是最早的“巡回演唱会”。
1672 年,乔、王二姬因过度劳累先后逝世,李渔的戏曲事业遭到致命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由于长期奔波,也由于失去爱人的悲痛,李渔身体告急,贫病交加。1680 年2月12日,一个大雪纷飞的凌晨,这位传奇了一生的老者逝世。
通过背诵《笠翁对韵》,我感觉里面的每一个句子都是一幅对立的画,意境很美,每一段都有一些故事,每一篇都饱含博学。
通过查看李渔的资料让我明白:人的使命命中注定,博学之人从一出生就与众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博学之人,没有上天的禀赋,后天的努力可能无济于事,这就是命运;李渔幼年聪慧,青年不第,老年潦倒;博学却没能施展抱负,他历经明清两朝,活的也通透明澈,明朝没用他做官是明朝的损失,清朝没让他为官是清朝的悲哀;也罢,满腹才学无处用,著书立说留青史,这是他最大的成功,这种成功或许胜过做官吧?
读经典也读作者,读懂了作者也就读懂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