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就我自己的体会与观察来说,我发现在相当一部分的情况下,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是不太愉快的。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便是,孩子嫌父母太啰嗦,父母嫌孩子不听话,最后这次沟通就会不欢而散,无疾而终。这种情况在孩子的青春期尤为明显。包括我自己和我的父母也经常会有不太愉快的沟通。
因此,我便开始去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不愉快的沟通。通过反溯式的思考,我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分为有效沟通和无效沟通,而导致不愉快沟通产生的正是无效沟通。在这里,便要简单解释下我给有效沟通下的定义了: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发起沟通的一方在与被沟通者进行沟通后,能够对被沟通者产生一定影响,并使事情朝着沟通目的发展。反之,便是无效沟通了。
可以简单地举个例子:在孩子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情况下,父母希望孩子能够用心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由此便与孩子进行了一次沟通。沟通中父母可能会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总想着玩,多看看书,下次考试考个好成绩······而此时孩子的反应估计会是“嗯、嗯、嗯”,或者干脆就是沉默。结果沟通之后,孩子的成绩八成没有什么改善,甚至可能会更糟糕。这便是无效的沟通。在这个例子中,首先父母的沟通目的是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够提升,这个无可厚非,而且我想如果有的选的话,应该没有哪个孩子希望自己的成绩糟糕。因此问题便不是出在沟通目的上,在这里我认为产生无效沟通的原因在于沟通的思维模式与方法上。在例子中,父母只是单纯地将沟通的目的告诉了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是非常听话,你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的那种,那么这样子的沟通倒也不是不行,但是我想绝大部分的孩子都不会是这样子。因此沟通的思维模式尤为重要。
我想所有父母沟通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的。那么既然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就不肯多花一点时间去了解一下,孩子成绩不好到底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因为自身天资所限,或者是在学校和同学有矛盾导致无心学习,亦或是讨厌某个老师,等等。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相同的结果放在不同的人身上,起因便可能大不相同。只有准确地知道了事情的起因,才能正确地、有效地去解决问题。我发现很多父母对于问题的解决很可能是这样的:孩子的数学不好,怎么办呢,去上个数学补习班吧;上了一段时间的补习班,成绩还是没有起色,怎么办呢,多花点钱请个私教吧。最后,问题通常得不到有效解决。当然要准确探知事情的起因也是一个难点。
想探知起因的最直接的方法便是直接和孩子沟通,当然沟通的方法很重要。若是直接询问不可行的话,就要采用迂回策略旁敲侧击地来打听。比如当你得知孩子的数学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喜欢数学老师而连带着讨厌数学,那这便是真正的起因了么?这并不是终点,因为你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数学老师。所以说,原因要层层分解,直到无需再分或者无法再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在得知了真正的起因后,便进入到了事情的解决阶段。我认为最好是能够让孩子自己解决,父母加以正确的引导。若是孩子无法自己解决,父母再主导解决。若进行沟通的目的是劝说性的,是为了让孩子改变某个观点或者决定,以上逻辑一样适用。要先准确了解孩子产生目前想法的原因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劝说,劝说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整体语调,不能是命令式的,最好是商量式的,毕竟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被人命令,否则很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得到反效果。此外,在沟通时采用1、2、3的分点式叙述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方法,这样对话会显得更有逻辑性,增强说服力。最后要注意的是,最终的主意还是要孩子自己拿,父母只是起到建议作用(会引起恶劣后果的情况除外)。
其实,贯穿沟通始终的一个观点便是,要尊重孩子。虽然你是他爸妈,但这并不代表你便可以随意操纵孩子,毕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其实以上所说的沟通的道理在其他社会关系中也是通用的,但为什么文章的题目是“论父母与孩子间的有效沟通”呢?因为我认为在这世上可能也只有父母会无私地为孩子着想,不计一切投入地只为孩子好。因此上述的沟通思维在此最为适用。所以,在父母尊重孩子的同时,孩子更应该要尊敬父母。愿所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多些沟通,少些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