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的天空飘着小雪,老朱从消防队借来了梯子,颤颤巍巍地爬到了商业大厦的墙壁上,把从军供大楼里接过来的电线拉了下来,跑了两个多月,终于把电线接了过来,他的报刊亭终于可以开业了,老朱也松了一口气。
老朱回想起1999年冬天,自己的报刊亭开业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老朱原来是宣城百货公司的一名美工设计,1999年因为公司倒闭,老朱下岗了,后来参加了宣城市政府惠民工程的考试,从邮政公司分到了位于宣城商业大厦的一个报刊亭,有了报刊亭,老朱也渐渐地忘记了失业后的惆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报刊亭的经营之中。
当时的报刊亭,除了邮政公司提供了一个亭子和地点之外,什么都得靠自己去筹备,商业大厦不想老朱把亭子摆在门口,不给老朱接电,老朱只好四处找人,终于在一个熟人的介绍下,找到了军供大楼的领导,答应了老朱接电线的请求,于是老朱自己从150多米远的军供大楼里拉了电线,开始了自己坚持了17年的报刊亭事业。
刚开始,老朱每天6点开门,晚上弄到11点才回家,用心经营,慢慢地报刊亭的生意好起来了,最多的一个月的营业额有九千多,这在当时的宣城是最好的了。说起当时的情景,恰好来买报纸的公务员小王回忆到:“那个时候我还在读高中,每个星期都会到朱师傅的报刊亭里买一份《环球时报》,比起现在,我们那个时候高中生阅读书籍的氛围还是很浓的。”
生意好了,并不是麻烦就少了。
“其实做这报刊亭非常辛苦,亭子暴露在空旷的地带,夏天很热,冬天很冷,不过这个其实并不是多大的困难,吃苦我不怕,我当时最怕就是摆地摊的和小偷。”
2001年到2003年,老朱报刊亭那一带因为地处闹市,有很多摆地摊的,有些摊主会把摊子摆在老朱亭子的周围,有时亭子的门都开不了,相互之间的争执是免不了的。
“老朱一向与人为善,在维持亭子门能开的情况下,还是允许我们在亭子周围摆摊的,他总是说为了生活大家都不容易。”一位现在已经拥有一家自己的服装门面店的孙老板回忆起当年摆地摊的时候,说起了老朱。
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老朱的报刊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有时每个月的营业额只有一千多,营业额的22%归老朱,利润非常微薄,这还不算那些卖不掉又退不掉的报纸杂志而赔的钱,因为有些报纸杂志是采用经销的方式在亭子里销售的,一旦卖不掉都是不能退的,一本杂志报纸卖出去可能就赚几块钱甚至几毛钱,但卖不出去的要赔十几、二十块,至今老朱的亭子里还有些陈年的时尚杂志和《扬子晚报》。
那个时候,一家人生活非常艰难。家里大儿子身体有残疾,虽说已经工作,但收入不多,二儿子还在读书,老伴当年与自己一起下岗后,在一家企业找了个临时的工作,已经退休。一家人全指望老朱的这个亭子生活。老朱也在允许的范围内搞起了各种便民服务,以维持生存。在工商局和烟草公司登记后,老朱在书刊下摆上了香烟和各种饮料,亭子外放了几个电动车的充电器,报刊亭在生存的压力下逐步转型,老朱的亭子成了市中心的一个便民服务中心,但老朱的主业还是放在了报刊的销售上,因为还有一些老客户经常回来买报纸杂志,也会跟他探讨下最近的时事,也给老朱忙碌的日子些许精神的慰藉。
随着生意的扩展,老朱的亭子收入虽然并没有提高很多,但比以前更忙了,忙碌让老朱分身乏术,小偷便乘机而入。一次,一个中年妇女来到老朱的亭子边给电动车充电,因为不懂充电器的操作,老朱就走出亭子,指导她怎样充,就在走出亭子的片刻时间,一个身穿卫衣的小年轻迅速从后门走进老朱的报刊亭,拿走了老朱放在柜子下的一个黑色包裹,那里面有4千多的营业款,准备下午交给邮政公司,有一张身份证和几张银行卡,等老朱帮别人充完电,回到亭子,才发现包不见了,心急如焚的老朱追了出去,可早已不见了小偷的身影。
“当时我真的气的连扇了自己两个巴掌,为何就不注意点,我光卖报纸半年也挣不了4千多,包里还有我给几家企业业务时间做美工活的详细记录,年底跟别人结账肯定没戏了,唉!”说起经营的心酸,老朱的眼睛湿润了,因为地处闹市,有些小偷会经常在那一带活动,不光遇到小偷,有时还会遇到专门用假钱来报刊亭买烟、饮料的骗子,别看这小小的报刊亭,其中经营的酸楚只有经营者自己能够体会。
2005年到2008年期间,地方政府在市容市貌领域加强了整顿,很多报刊亭需要整改,老朱的报刊亭险些被拆除,经过多方努力,上下奔走,政府考虑到老朱的实际困难,总算把闹市区的这一处报刊亭保留了下来。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老朱的报刊亭也算安稳了下来。现在老朱的心愿一是希望政府能支持报刊亭的发展,让报刊亭成为移动图书馆,成为地方文化的宣传点。二是希望能带着老伴出去走走。
“等再稳定些,真的希望带着老伴去旅游下,这辈子我欠她的太多了!”说起老伴,老朱非常愧疚,自从接下这个报刊亭,每天要在亭子里坐上十几个小时,有时上厕所都得憋着,中午晚上吃饭都是老伴送过来,一次老朱的爱人下雪天送饭的时候,在路边摔了一跤,现在腿还是没有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老朱想等再稳定些,能带着老伴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说起经营报刊亭十七年的酸甜苦辣,老朱百感交集,虽然已经六十五岁了,老朱还是想继续经营下去。
“现在城管部门、市容部门都查得越来越频繁,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也有少数人呼吁取消报刊亭,说实话,放弃这个报刊亭,我真的心有不甘。亭子是我的另外一个家,在这里我自己辛辛苦苦做了十七年了,已经有感情了。靠着这个亭子我自己的生活也在慢慢变好,总是比以前好多了。一些老客户有时还会来买几张报纸、杂志,跟我说说话,讨论下时事,这样挺好的。”现在儿子虽已成人,但工资并不高,老朱不想自己成为儿子们的累赘,想趁着能动的时候,帮衬着儿子们一些,这些年,他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这个小亭子上了,报刊亭外面打扫的非常干净,周围也没有任何垃圾,报刊摆放得整整齐齐。
老朱的担心其实是很多报刊亭经营者的想法,现在,全国各地报刊亭的数量都在逐年减少,宣城市邮政公司报刊零售点的芮经理告诉我们,以前市区报刊亭最多的时候有50家,随着城区规划拆除、亭主经营困难转业,市区的报刊亭已经减少到30个了。
近年来,关于报刊亭的存废问题,各个地方也有不少争论,有些人建议政府取消报刊亭,也有些建议保留报刊亭,各有各的说法。大部分人都希望能保留报刊亭,那既是儿时的记忆,也是方便老百姓的一个网点。一位退休教师李老师说起报刊亭,也谈到了自己的看法:“城市的建设不光是自然环境变得漂亮,人文环境更要美丽,报刊亭应该作为人文环境的一部分长久地保留。政府还要大力引导、投入,让报刊亭成为城市中的移动图书馆,在报刊亭的周围摆上座椅,引导更多的人来阅读,中国人的阅读量已经处于世界的平均阅读量之下,应该让更多的人从网吧、棋牌室、麻将馆走出来,爱上阅读,电子的阅读永远没有纸质的阅读令人身心愉悦。”
寒风吹起了老朱头上花白的头发,老朱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如果将来像有些人建议的那样,报刊亭被拆除了,他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