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学》,学《大学》

在家翻纪录片,看到《大学》,评分很高,嗯,看看这个。

开篇是出自《中庸》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纪录片讲述的是清华校园的几个人物的故事,从2018年开始,跟拍从高三刚入校的严韫洲、留美学者蔡峥、博士研究生宋云天和大学教授钱易。

2018届的上海高三考生严韫洲,高考得分601分,在一家人的忐忑不安中,惊险过线,进入清华。从纠结焦虑,到确认入校,当是人生天翻地覆又海阔天空的感受吧。

那一张入学的通知书,打开来,是清华古典优雅的白柱三拱校门的立体折纸,真是令人心醉的入学通知啊!

入学典礼上的这句话,我印象深刻:希望你们敢于质疑,勇于批判,不断提升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成为思想深刻的人。

这应该是一所好的大学,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道理。

在这所学校里,多的是来自全世界各科各类的专家,多的是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多的是自成一派又融会贯通的思想家,多的是耄耋之年又精神抖擞的老教授,他们成就了这个大学的风采。

钱易,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已经83岁的她,虽然一头银发,看起来却精神矍铄,丝毫不像已是耄耋之年的人。上起课来,思路清晰,声音明亮,连麦克风都可以不用,这样的状态,着实令人羡慕。

是不是执着的、有信仰的、愿意学习和愿意教授的人,就可以永葆这样青春的状态哪?这也是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因为在清华园里,像钱易教授这样的存在,并非少数,89岁的清华美术学院教授、艺术设计家常沙娜,虽然脸有褶皱,但是舒朗笑容和挺直的身板,哪里能看出这是一个将近90岁的人?

清华大学院士荣休座谈会上,那一个个白发苍苍,却依然笑容亲切的老教授们坦言校园的好,我如果不是在清华大学里,是活不到今天的。说这话的是88岁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道增。80岁院士是可以荣退的,但是教授们却该上课继续上课,从不懈怠。

除了白发苍苍的老者,清华园里也多的是正当华年的中流砥柱。

关于清华学风的研讨会、学术之道的系列讲座,都在传承着这所院校“刚毅坚卓”的精神,从西南联大起,这四个字,就在清华的精神里扎根。

蔡峥,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天体物理博士后,家里劝他在美国做到顶尖再回国。但他不想等到50岁那个年纪,他想早点回来,想早点回来做点事情,想在能做事情的年纪回到国内,为祖国天文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拿到回国的单程机票时,他特别高兴,永远不要再往返了,他可以真真正正的留在国内了。

宋云天,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2014级博士研究生,他就要毕业了,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是留校任教,一个是选调回家。

他想要选调,想要为家乡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不赞成他的人如山似海,风言碎语更是满屏皆是。

是啊,一个好不容易从乡村拼搏出来的孩子,已经读了清华,为什么还要回到乡村去,为什么不留在北京,是为了镀金,是为了找个合适的跳板?

家里做了一辈子老支书的奶奶,抹着眼泪告诉他,乡村的工作太难做,我吃了一辈子的苦,不想让你再吃了。

彷徨、犹豫、矛盾,人生将何去何从?

有选择是痛苦,没选择是悲哀,这世间哪里来两全之法?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我想清华“刚毅坚卓”的教育精神,也是这句话的完美释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问,最终的用处就是服务于民生,造福于民生。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学习应用于生活,从而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这,应该是大学的精髓所在。

清华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