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提到: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沧浪诗话 诗辩第一》
严羽在这里指出,“妙悟”是诗家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妙悟”可以指对语言非常敏感,能细微体察语言中蕴藉的内涵及妙处。
“妙悟”也就是指 “悟性”高,我们不可否认,学生的“悟性”有高低,但是面对同样的文本,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悟性”呢?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和训练来完成了。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我认为,语言的敏感是思维敏感的重要体现,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不仅需要一定量的训练,更需要细致入微地引导,帮助学生在反复咀嚼、品味中悟出语言运用的妙处,从而逐步涵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性。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语言蕴藉细腻,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在研读文章时,学生发现下面一句颇值得玩味。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学生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学生: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藤萝花比作张满了的帆和笑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漂亮、美丽,同时表现了作者对藤萝花的喜爱之情。
显然,学生的回答很“规范”,符合我们平时所谓的赏析句子的“步骤”,但长此以往,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文本的妙处而是简略点评说“不错”,那么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就会被所谓的“范式”消磨掉。
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他们的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教师:我们认为这句写得好,好在哪里?修辞好,那么这个比喻有何精妙之处,谁能再深入说一下?
学生开始进一步思考。
学生:比作张满了的帆,而且舱是尖底的,非常准确的写出了紫藤萝花的样子、形态。
教师:你观察地非常细致!再看看帆是什么特点?
学生:“张满”就是鼓鼓的,写出紫藤萝花开的盛,与生命力!
教师:你不但看出了紫藤萝花的形态,还观察出了藤萝花的精神——繁盛、有生机。
教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更深入。
学生:将紫藤萝花比作笑容,我认为笑容是灿烂的,花开得也灿烂,写出藤萝花的繁盛,富有生机。
学生已经分析出作者这样的写的用意了,也能领会这两个比喻的效果,但是还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
“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严羽《沧浪诗话 诗法第三》)
其实,引领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文意,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将文意挖透,帮助学生更清晰地领会文本的内涵,就是一种语言的思维训练。
教师:这个笑容是什么样的笑容?
学生(齐):“忍俊不禁”的笑容。
教师:我们能否去掉“忍俊不禁”呢?
学生的思维开始更进一层,有的学生开始拿出词典。
学生:不能。笑容有很多种,有大笑、冷笑、微笑……,但这里用“忍俊不禁”最恰当。因为它的意思是忍不住笑,一直想笑,但一直憋着,终于憋不住了。
教师:你能做一下这个表情吗?(学生做表情)。
教师:“忍俊不禁”,你认为其中哪个字最关键?
学生:“忍”这个词,说明这个笑一直忍着,最终笑出来了!
教师:那与花有何关系呢?
学生:“笑”忍了很长时间,终于可以笑出来,花也是含苞待放许久,终于绽放,可见花开得盛、有生机!
教师:看来,作者这两个比喻用得非常妥帖,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问问为什么用此而不用彼,体会到语言运用的准确,我们才能更准确的理解文本。
这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由笼统地说出花的“漂亮、美丽”到细致入微地体味到作者写花的“形态、繁盛、有生机”之妙,体现出学生思维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的的跃动,这正是由“一知半解之悟”到“透彻之悟”。
由隔靴搔痒到鞭辟入里,是学生思维的深入,对语言敏感的提升,要想实现这样的过程,我们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努力发掘文本中的“训练点”,只有牢牢抓住一个个点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才会由点到面,得到更全面、深入的发展。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引导学生于无疑处有疑,有疑问才会更深入积极地思考,追根穷源。在探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锻炼,学习质量才会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才能由“一知半解之悟”到“透彻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