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谁是我?究竟什么代表着我?是这个身体吗?这个会哭会笑的五蕴身吗?
母亲重病,我时刻担心她会突然离我而去,父亲记忆力衰退我又总担心他在外面忘记了回家的路,我希望孩子学业更进一步能够考入理想的高中……在这样的情绪下,母亲是"我",父亲是"我",孩子也是"我"……
原来我不光生活在人类共同的世界里,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情绪中。
于是,很多时候,我会不知不觉的被这些情绪左右着,把这些情绪当成了是“我”;于是,就会在乎,就会执着;于是,不知不觉间将心灵的能量投射其中,不断强化这些情绪,“我”成为了被这些情绪操纵的傀儡,离事情的本真也越来越远,甚至很多时候被这些情绪所伤,进而也远离了生命的本质。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身体还是情绪,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不能代表所谓的那个“我”,那些加诸于“我”的仅仅只是一种错觉,并非现象本身,所以要剥开这层错觉,放下“我执”,做到“无我”。
这真的很难做到。昨天上午的托管班,有个男孩特别的调皮,大家一起读书的时候他故意尖声大叫,大家安静写字的时候他又一阵一阵的发出一些奇怪的声响。
中午放学后他的妈妈跟我聊了很久,她说她对孩子管得特别严厉, 给孩子的规矩和界限也特别鲜明,不可以这样,不能那样,在学校要如何,对待学习要怎样,一旦违反了制定的规则和界限就必然会有相应的惩罚,可孩子还是接二连三的状况不断,慢慢造成了孩子在她面前和在学校严重不一样的言行举止。妈妈在的情况下孩子是好的,一旦离开妈妈的视线孩子就是另一个模样,邻居找上门投诉,学校老师不停告状,甚至很委婉的表示让她带孩子去测测智商啥的,说到痛处她忍不住红了眼睛。
我静静的听这位妈妈说完告诉她:你不该把孩子当成了你,你所有的行为和规则界限都是按照你的标准来要求和制定的。你是在粗暴的把你自己强加在孩子身上,造成了孩子的一些反常言行,在离开你的视线的时候他不知道该怎么做自己了。赶快停止你这样强势自我的爱,这其实更是一种伤害。
面对孩子,我们该无条件的接纳,好的坏的都得接纳,不能只接纳孩子好的一面,坏的一面拒绝去接纳,只想着用强势粗暴的所谓的爱去限制和惩罚孩子,然后恶性循环。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甚至连孩子好的那一面也被抹杀了,这就已经是远离了家庭教育的这一事情本身。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这位妈妈尚未意识到她的“我执”已经伤害到了孩子和她自己。
再回过头来观照自己,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道理都知道,可面对孩子的教育,我也一样是有选择的接纳,好的可以接纳,不好的心里就抗拒接纳。孩子的缺点总是带着情绪去说,这真的非常不好。
关于家庭教育近期跟南老师也常常有很多交流。她也说一定要放下我执,不要投射太多太重的“我”在这件事情上,家庭教育一定要能够做到“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蹲下来讲话是一种尊重和换位思考,试着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问题;抱起来交流是一种接纳,我可能不认同你的行为,但我永远爱你这个人;牵着手教育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榜样和示范,希望孩子有什么改变,先让我们自己成为那个改变;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和家长才都会得到真正的爱的滋养。
认识自己,是佛法关注的根本问题,也是哲学里面最常见的问题。只有明了生命的真相才能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否则“终日为我忙不停,终究不知我是谁”。 (20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