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1000个铁杆粉丝理论。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这辈子几乎可以衣食无忧。
可能有人会说:“1000个铁粉是不是太少了?”
长江商学院品牌顾问师北宸告诉我们:“看起来1000个粉丝好像很少,但从关系的维度来看,如果谁能建立1000个极其深度又高质量的关系,这1000个粉丝产生的价值就是无限的。”
他还向我们推荐了一本有关打造个人品牌的实操好书——《1000个铁粉:打造个人品牌的底层逻辑》。书中既有逻辑角度的分析,也有实践方法的建议,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获取属于自己的1000个铁粉。
本书作者伍越歌是个人品牌战略顾问、知识IP教练。他独创的4°铁粉模型已帮助上万名学员完成个人品牌塑造,实现商业价值的持续增长。
简单来说,4°铁粉模型=辨识度+专业度+连接度+价值度。该模型的核心思想关注的不只是流量,还有流量背后的人与价值。
伍老师用实践证明:个人品牌的本质,不在于你有多少粉丝,而在于你能连接多少铁粉。这里的铁粉是指优质且有一定购买力的忠实用户。
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看一下如何更好地与粉丝进行连接。
01 学会用户思维,打破沟通障碍
这个时代不缺有才之人,他们也很容易吸粉。然而,有的人明明有高学历、高智商,与粉丝间却存在沟通障碍,这是为何?
原来这些人中了“知识的诅咒”,也就是陷入了自我内部视角,无法想象别人不知道这些知识时会发生什么。其实,这反映了他们缺乏用户思维。
一般来说,用户思维不强的人情商往往也不高,与用户沟通时难免会出现磕磕绊绊。
什么是用户思维?简单来说,用户思维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其最本质的影响因素在于一个人的共情能力和底层能力。
用户思维有两个典型特征:让用户听得懂;让用户有成就感。
那么,用户到底是什么?“微信之父”张小龙告诉我们:用户是人。
和人打交道,我们当然要“说人话”,也就是不绕弯子,说通俗易懂的话。如果连小孩和老人都能听懂你说的内容,那么你的用户肯定也没问题。
真正的高手往往更关注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他们懂得换位思考,容易打破知识的诅咒。
有“法学界郭德纲”之称的罗翔教授就是真正的高手。他具有深厚的法学素养和博大的人间情怀,能把枯燥难懂的法律讲成相声或段子,通俗易懂而又不失专业,因此深受广大网友的喜欢。
我们普通人该如何打破知识的诅咒呢?作者有一个简单实用的小妙招:在我们的正对面放一个凳子,上面再摆一个漂亮娃娃,把它当成一个观众,时刻提醒自己要换位思考。
想要提升我们的用户思维,只让用户听得懂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让用户有成就感。
伍老师对此深有体会。在教学生涯早期,他特别看重自我成就感,讲课很认真,学员也很认可他,然而,学员给他的匿名评分却不高。
后来,他调整了授课模式,留下部分时间辅导学员进行现场练习与实操。这激发了学员的参与感,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成就感,最终他们都给出了很高的匿名评分。
其实,学员在意的并不是老师有多厉害,而是老师能让自己变得多厉害。如果我们创作的内容既能让用户听得懂,又能让用户有成就感,那么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值也会与日俱增。
信任值的来源之一是我们懂用户,我们可以利用用户思维来建立用户好感和信赖感。
02 搭建高质量社群,筛选同频粉丝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社群经济”,它已经成为打造个人品牌的必备战略布局。社群的价值不容小觑,它是一种很好的私域流量,能激活用户与我们的信任关系。
如何才能让用户愿意跟着我们?答案是:基于用户需求,升级社群。
一个高质量社群能解决用户的特定问题,需满足“三个一”:兴趣一致、目标一致、群体一致。其底色是价值+价值观的双保险组合。
人与人的深度交往靠的是价值观的契合,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才能让社群持续处于活跃状态。
其实,社群是用来筛人的,而不是用来圈人的。我们想要搭建高质量社群,就要筛选同频粉丝。对此,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4种筛选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价格筛选。
免费的东西往往不被人珍惜,适当收点费用,哪怕只是1元,就能赶走一些投机的人,也能让进群的用户感觉自己有沉没成本。
第二种方法是:能力筛选。
优秀才能吸引优秀,给社群定个进群标准,让专业相当、能力相近的人一起入群并肩作战,抱团取暖。比如,在学员进群前,伍老师会对学员进行面试,从中筛选出专家型人士。
第三种方法是:意愿筛选。
通过意愿筛选,可以有效测试用户有多渴望入群。常见的方法有写入群申请、填写问卷、转发朋友圈等。只有激发了用户的参与感与付出感,用户才会更加积极认真地对待社群活动。
第四种方法是:信任筛选。
如果你想最大限度地寻找合适的用户,并提升个人品牌的权威性,信任筛选就是个不错的方法。每个用户只要找到合适的推荐人,就可以入群。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筛选方法,把分散的用户有序地连接起来,从而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交秩序。
完成筛选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好好运营社群了。想要有效激活并运营社群,我们至少要建立4种感受,分别是:入群仪式感、链接同频感、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就感。
无论是何种社群,它的基调一定是陪伴、互助。一个高质量社群永远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陪伴,一起前行。
03 提升弱关系,开拓人际关系网
在打造个人品牌的过程中,如果能得到熟人的支持,我们自然是满心欢喜的。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也不要灰心丧气,因为打造个人品牌并不是为了获得亲朋好友的夸赞,而是吸引远方的目光。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吸引到远方的目光呢?答案是:提升弱关系。
所谓弱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很少联系、不熟悉的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和频繁交流的强关系相对应。
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认为,一个人在工作、事业中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往往不是强关系,而是弱关系。
弱关系能打破信息壁垒,传播新信息,提升弱关系对于打造个人品牌十分必要。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弱关系呢?伍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以下3种实用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请他人帮一个忙。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富兰克林效应,意思是想让别人对你产生好感,可以刻意制造机会让别人给你提供帮助。求助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被需要、被肯定,这是一种人性的魔力。
找到合适的求助对象后,我们就可以展开行动,向对方发出求助信号了。需要注意的是,求助内容一定要在对方的能力范围之内,最好是对方能够轻松解决的事,并且不会给对方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种方法是:帮他人一个忙。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别人不可取代的优势,可以给别人提供帮助,这也是提升弱关系很有效的一种方法。提供帮助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出卖时间、提供服务等。
即使对方再厉害,也一定会有缺口。我们只要找到对方的缺口,并用心相助,就可以得到对方的喜欢和信任。
第三种方法是:让自己值得被帮助。
你若优秀,自有贵人相助,让自己值得被帮助是遇见贵人、提升弱关系最根本的因素。
想要彻底强化弱关系,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要么有一定的能力,要么有一定的潜力,这样我们才值得被帮助。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让自己配得上它。”
弱关系的扩充,可以让我们不断脱胎换骨,看到新的风景。无论使用何种方法,请牢记:做自己的贵人,才能遇见贵人。
写在最后
伍老师有这样一个使命:帮助每个有一技之长的人,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他在个人品牌课上经常强调:连接比拥有重要1万倍。
人品与作品兼具的伍老师一直也是这样践行的,因此收获了众多铁粉,也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尊重。学员对伍老师的共同评价是:跟伍老师学,你可能不会短期内爆红,但会赢得越来越多的尊重。
普通人求的是利,而高手修的是尊。伍老师深知:交付是基本,交心才是撒手锏。他把用户当朋友,与他们进行深度连接。
伍老师的个人魅力也深深感染着师北宸,因此他极力向我们推荐《1000个铁粉:打造个人品牌的底层逻辑》这本书。
他在推荐序中写道:“一个真正具备人格魅力的人写一本个人品牌的书,才有信服力。如果你要打造个人品牌,这本书一定要看。”
心不唤物,物不至,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种“先相信,后看见”的能力。
普通的我们不仅要相信高手,也要相信自己。愿我们都能打造好个人品牌,早日获取属于自己的1000个铁粉,实现自我价值。
注:图源网,侵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