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正式进入课程,先从人的生物性情绪谈起。
人就像一部手机,情绪是底层的操作系统,后天学习的知识技能,是安装在手机上的一个个App,它们依赖于操作系统。
产品是服务于人的,而作为操作系统的情绪才是一个人最关键的部分。掌握了一个人的情绪,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这个人。当然,这很难。
具体来讲,人的情绪有四种,愉悦不爽,愤怒恐惧。本讲先谈前两个。
愉悦与不爽,都和“满足”这个词相关。愉悦就是被满足,不爽就是不被满足。这是一种认知框架,它可以用来认识一个产品,认识一段关系,认识自己的天分。
产品的例子:梁宁老师用了支付宝和微信在营销方式和营销结果上的不同。两大巨头产品,服务于相同的用户群体,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微信几乎让所有的人“愉悦”了,而支付宝让大多数人“不爽”了。没有谁对谁错,这和人家的战略有关,但从产品经理的视角看,支付宝做的就是不成功的。
衡量人与人的关系: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你情我愿”的,在一定程度上和梁宁老师的观点一致:人需要被满足。这种被满足,可以是从对方身上学到了一些技巧,也可以是获得了一个肯定,亦或者是通过他认识了新的朋友,买到了新的礼物等等,总之,是有“反馈”的,这种反馈如果能够匹配上初始的“需求”,我们就会感到愉悦,也就是,我们被满足了。当然,这种匹配不总是能够自然发生的,有的时候可能需要人为的“干预”,也有的时候,可能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被满足,到一定程度之后,“不爽”就会逐渐积累,这可能就是梁老师说的“勉强的关系”吧。
看待自身的“天分”:投入是自己感到愉悦的东西,时间久了,就会成功。这就是满足带给你的成就,它赐予了你强大的力量。这个过程,包含了从开始好奇,到逐渐尝试,再到坚持努力,最后取得成果一系列的阶段。最终能够成功,肯定是每个阶段都没有出差错,但每个环节的失败都可能导致最终的失败。这些失败也有一个共同点:由于不被满足,不爽,而中途放弃。其实我们简化了这个过程,把所有的“外界干扰”,如自我三分钟热度,他人的阻碍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等都归结为“不爽”的发生。但这种简化,是合乎情理的。充分说明了梁老师高度的概括抽象能力,这是我们应该要去锻炼和学习积累的。
以上三点,正体现了愉悦与不爽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