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本好书,但是读过以后没什么深刻的感受”、“刚读完书,却觉得已经快要忘记书里讲过什么了”、“我读过的书都要堆成山了,可从来没派上过用场”,当你谈起读书的时候,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感觉和想法?
回想以往的读书时间,回顾所读书中的内容,回看自己曾经的经历,我进行了复盘总结,并将他们联系起来,想到了三条读书法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则一:以读者为中心
由浅入深读,人的大脑存在着“大象”和“骑象人”,大象就是我们的感性部分,骑象人就是我们的理性部分。大象喜欢简单的、可视化的东西,骑象人喜欢思考、推理。当我们遇到大部头的书,艰涩难懂的书,都可以先选择有图片的、解释说明类的作为入门读物,随着我们了解了一部分内容,对整体轮廓有了一个大致的认知,对这本书有了兴趣,再读原著,效果可能就会好很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领域去选择书籍,也就是读书要自私,读书要有目的性,不能迷茫读、读迷茫。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个人应该明确自己的目的,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随大流做乌合之众,要有自己的思考去辨别,如何能实现自己的思考呢?就是要多读经典书。经过时间洗礼和沉淀的书都是好书,既然能流传这么长时间,就说明他有内容可以被我们借鉴和学习,俗语“存在便是道理”,所以我们应该花一些气力去认真拜读这些读物。有可能部分书存在时代背景上的差异、不同国度的差异、不同文化的差异,但这也同时督促我们去回顾、追溯历史,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形成知识闭环。
法则二:以笔记为工具
人之所以能区别其他动物,实现今天的成就,关键是人会用工具。当今工具种类繁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种,提高读书效率,提高生活幸福质量,就达到了目的。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可以用纸质笔记本做笔记,现在比较流行的是电子记录,比如用“印象笔记”“萝卜书摘等,比较快速,比较方便,而且随时随地互联,可以随意调取。还有讯飞语记等app的产生,只要通过语音就可以输入文字,省时省力,还准确无误,随时记录当时的想法和灵感。建立读书笔记库,分门别类,贴上索引标签,方便日后查找。纸质材料比较繁重,还占用比较大的空间。目前有很多适合做资料的软件,比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建立标签之后,只要在笔记中输入关键词,就会快速的查到所有的相关内容,十分简单而且便捷。工具种类千千万,关键是建立适合自己的索引标签,和不断的积累。我们要习惯把生活中遇到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记录、标签、存档、回顾、使用。读书的、写作的、健身的、唱歌的、旅游的,等等,这些都是人生中丰富的资源和财富。
法则三:以输出为结果
阅读书籍是好的开始,而终点是要对书中的知识进行深加工,不断深化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善于去回顾旧知识,就会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会与其他知识进行关联,形成一个网络,举一反三。其实,我觉得这也是与当今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复盘”有异曲同工之妙。扩展一下,从读书引申到生活中,我们每天的早上或者晚上,都对前一天或者今天进行回顾总结,按照“回顾目标——结果评估——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的模式,把每一天进行梳理总结,反思不足,强化优势,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巨变,提高工作效率,掌控时间,成就高质量人生。输出的方法有很多,教授给别人、自己实践、演讲、书评写作等等,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能实现目标,书就没有白读。
读书重要的是读书时的过程和感觉,而非书本身。读书就好似与作者在面对面的交谈,通过文字进行互动。这些文字都会给你带来启迪和帮助,你所有的问题,都会在书中找到答案。让我们一起读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