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部分家长都希望:我的孩子拥有这些能力
1)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思考能力
3)学习能力
4)领导管理能力…
5)表达能力
6)合作沟通交际能力
7)创新能力
8)动手操作能力
9)情绪调节能力等等…
每种能力是独立但又是和其他能力发展相结合在一起的,每一种能力开始时都是一颗有兴趣的种子,呵护它、滋润它、拥抱它、满足它,它就会茂盛地向上不停地生长,反之就会让它一点点枯萎消失……
我们先说说父母学校如何呵护培养滋润看见孩子们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这件事。
幼儿儿童脑袋里总是有好多好多问题,好奇、好玩、好动、好问是孩子们发展特点。
比如说:
为什么鸭子会游泳,鸡不会?
为什么会下雨?
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
为什么屁股有两半?
为什么要洗手、刷牙?
为什么……
父母是孩子们最亲密最信任最有安全感的陪伴者。如果爸爸妈妈能带着孩子开启探索奥秘的大门,对孩子来说是巨大宝贵一生的财富。但是家长往往对孩子的问题重视不够,对孩子求知探索发展引导不够,最重要的就是在观念态度上不够,传统意义的父母觉得孩子学校的学习才是大事,生活上的问题都是浪费时间无用功之事。其实对于幼儿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7岁前儿童,孩子们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形象直观思维,是生活体验、直观体验为主。孩子们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物,不动手进行操作就解决不了问题,典型的方式就是“尝试性错误”孩子需要在一次次尝试中、体验中得到经验和认知的。孩子实在生活化、游戏化的互动中大脑系统升级进化的。也缘于这样,所以我们学校会每个月开展一次亲子脑力激荡活动。收集孩子们在学校提出来的问题,最后孩子民主投票选出最好奇的问题,带回家,让爸爸妈妈带自己一共寻找答案。然后带回校园分享给大家,答案是什么?是怎么找到答案,过程体验怎么样?等等等等…
我们学校把这种家园(家庭&校园)共育的问题探索课程活动称作:亲子脑力激荡
首先看看什么是亲子脑力激荡:
脑力激荡:一个人或者和其他人共同动脑思考,不用太顾虑是否正确标准大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家发言说出想法期间,不评论不肯定或否定发言人的想法,以免影响其他人创造性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方案,脑力激荡过程只提出想法和方案,不共同进行最终决策,所以没有标准答案。
亲子脑力激荡就是针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带孩子一同参与,发挥创造力、想象力,找办法:比如访问专家、上网查看资料、看视频,带孩子实地观察理解感受或者做实验等方法,和孩子一起探索找到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答案的过程。
亲子脑力激荡活动是为了什么?为了幼儿得到一个标准答案吗?
孩子们每天每时每刻都有小问号问身边的大人,包括父母、老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阿姨等等,很多时候大人不太认真、科学、理解地对待孩子对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求知欲。学校或者家庭开展“亲子脑力激荡”可以有仪式感,让家长们、长辈们正视重视孩子的天性,和孩子一同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用各种各样的办法途径方式让孩子明白理解“为什么”的问题。婴幼儿阶段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最具幸福感,父母和孩子一同参与,不但可以培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是一种高质量地陪伴孩子的方式,而且比与其他人一起更能激发,保护、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探索欲,也让孩子们越来越爱思考、热爱学习、感受着拥抱生命和世界的纷繁丰富有趣,亲子脑力激荡简单地来说就是要开启孩子们对世界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发起的,家庭和学校对孩子来说是两个最重要的影响环境,应该充分重视利用起来帮助孩子培养成长力。
因此亲子脑力激荡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标准答案。如果这样,那就是与初衷恰恰相反了,不但没有益处,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只有对错标准不标准之分,没有想象力、创造力、自信、勇气地对待生活、人生出现的一个有一个挑战和问题,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各种各样丰富的世界。
组织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1.问题应该是孩子们提出来的,源自幼儿,而不是老师和家长提出来考孩子的,而且也将解决于幼儿,是孩子们和父母一同参与寻找解答方法过程,重点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不能只是给孩子一个单纯的知识性答案就了结完事。
2.不对孩子的问题和亲子脑力激荡后的方案提出批评反对意见
3.提倡肯定与鼓励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想法,鼓励幼儿敢于表达不同的想法。
4.鼓励父母参与到孩子的教学延伸活动中来。
附录:
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表象思维、具体行动、形象思维为主。
6-7岁后,孩子才进入抽象思维阶段,所以和孩子讲道理,不可以做这个,不可以做那个,打他们、骂他们其实本质上也是不管用的,因为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没真正理解为什么,让孩子听话是一种流氓强盗绑架行为,因为你是强制强行让孩子遵从你的安排和想法,而非他们真正理解明白自愿的。
所以单纯只是语言上抽象地讲道理,而不是让孩子共情或者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体验得明白而得到理解的,如果孩子不听,真的需要思考一下父母的说明方法是否合乎孩子们的思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