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
暖
一群豪猪挤在一起取暖,但它们的毛刺开始互相伤害,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它们聚在一起,经过几番的聚散,它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既不会刺伤彼此又能相互取暖。
群居的需要使得豪猪聚在一起,只是它们本身令人不快的毛刺使得彼此厌恶。它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成为一套礼貌,凡违犯礼貌者要受严辞警告。
生活是群居的艺术,分寸在与人交往中无处不在又最难把握,说到底不过是恰如其分,得体适度这八个字,“度”在哪里,如何掌握,仔细想想,还真是挺难的。
边
界
没有分寸感,在现在会被大家揶揄为:
没点B数。
在我看来:
分寸感来源于人们的边界意识。
上星期的一天,我正在地铁上摇摇欲睡,手机微信忽然连续的震动,是一位在之前工作中所相识的项目对接人。
仔细想来,这位姑娘因在工作中认识,便加了微信,当时也会偶尔聊聊工作之外的话题,项目结束后,便也断了联系,至今已有半年有余。
便客气的寒暄了几句,然后她说:
“我知道你文案写的很好,我这边有一个项目特别着急,今天你能不能帮我写一篇文章,资料我都有也就1000多字,对你来说很简单的。”
关系不太熟络,又半年未曾联络,我委婉的拒绝了她,她却又一再央求,我便耐着性子解释:工作是要收费的,也确实没有时间,希望谅解。
姑娘立即回复到,那我给你发个20块红包总行了吧!
我好气又好笑的再次回复,不是钱的问题,实在不好意思。
隔了一会看见她发来的文字:
不帮就不帮吧,你之前说你不忙,我才让你帮忙的,就这么点小事,你又和我谈钱,又推三阻四,我是觉得我们之前聊天聊的很好,把你当朋友,那行,我知道了,打扰你了。
或许对方误解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交情不深,又许久没有联系,张口便是仿佛几十年老友的熟络央求帮助,却丝毫没觉得不妥,让我感到十分的不舒服。
因为这触及了我生活中的底线,关于边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边界,任何时候都该保持分寸感,这是我为人的方式,也是我和这个世界发生交集时的生存法则,它让我觉得安全、得体、愉悦。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着看得见,看不见的那条边界的。
我们在自己家中,总是感觉无比的自在和惬意,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没有任何人会未经许可的随即冲进来,那道房门,那道围墙,让我们在各自的私人空间里得到最大的安全感。
所以:
当半熟不熟的朋友,在餐桌上打着关心的旗号说,你太胖了;
当不分场合时间的突兀电话、语音响起时;
当有人把你的自嘲当做可以开玩笑的段子时;
当听到一个人有意无意说出让他人难堪的话时,很多类似的时刻,我的边界感,就被轻易的触碰了。
认
知
分寸感不是疏远,不是冷落,不是傲慢,更不是不尊重;而是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位置,懂得自己的分寸,同时也为他人考虑。
分寸感就等于你的情商。不让他人感到任何不适和恐慌,是优雅社交的第一要素。
从小到大,有两种人,我在心底有些抗拒,一种是所谓的“自来熟”,一种是自认为的“直性子”。
不要以为“自来熟”是可以秒杀一切的利器,在未曾充分了解的时候,任何人都会对陌生人持有戒备的心理。人的心思是复杂的,每个人的感受世界,接受事物的方式都不尽相同,刚刚认识就如久别重逢的老友,环着你的肩膀推心置腹,总是让人觉得无法自处,还未了解你的性格,你也未知我的为人,就开始讲起来情谊,尴尬会蔓延到每个毛孔,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面子。
主人说“随便点儿,别客气”,那是主人的礼貌。对客人来说,应时刻保持一点儿敬畏——“别不把自己当外人”。
在这个越来越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标榜直性子,标签是:有话直说,绝不做作。但我认为,这是所谓不懂说话艺术的自圆其说。
人们认为直来直去的交往方式,好像不耽误双方的时间,从不伪装也真的KEEP REAL,但却往往忽略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赤裸裸的批评,还认为这是对他好说了实话,我自身的缺点也并不需要您时刻挂在嘴边,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当有人委婉的表述不满,传递意见时,有些人会说你,转弯抹角、磨磨唧唧。其实这只是他人在与你调试的一个分寸感,一件事情,转换成另一种说法,与直接表达相比,亦是费了更多的努力,只是想得到更好的效果
再一个也别把粗鲁莽撞,口不择言,误以为就是做真实的自己。
同
步
我一直在尝试,希望自己的边界和四周的边界尽量的同步,否则,我可能将永远封闭在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可是,扩大边界,意味着也许我要降低我的分寸感,这过程并不愉悦,甚至有些痛苦。
所以,在自己的分寸感和世界的分寸感之间,永远寻找那个分寸感,寻找那个最大公约数,是我们既保持体面、尊严,又能保持人情冷暖的唯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