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必然不可能!
寒假已至,回家的心飞起,想念父母、想念家里的大床、想念家乡的一切一切。实在是归心似箭,激动难耐。可真正回到家中,却发现这生活真是那么的“朴实无华”。
无趣,实在是无趣。
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时而打开电视不一会又默默关掉,时而打开手机划一划微信消息列表、刷一刷抖音,没过几分钟却又放下,心里没来由的一份空虚。周围没有交心的朋友,想要出去却又不知去往何地。想要兼职赚个外快却没有合适的工作,也无法战胜自己内心对于第一次工作的恐惧,亦或者害怕自己离开这舒适安逸的环境。想要学做菜却没往厨房跑过。想要锻炼身体却受不了那份苦,没跑几步就累得气喘吁吁。想要突击一下四六级,看着学习视频却又昏昏欲睡。
难道我的假期就要这样度过?这与混吃混喝的废物有什么区别?
我深知自己的惰性,想要改变却又无力改变。和同学聊天同学说:“就这样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往床上一躺,拿起手机打打游戏,刷刷视频,它不香吗?”
香,他是真的香。可离开学校,真正的去走向社会,我发现除了会学习我真的一无是处,我不知道这样的我毕业或者考研以后出来能做些什么?没有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没有一点独自奔波的经验,相对于那些早早辍学,回家打工的人来说,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就只能是一纸文凭罢了。但为人处世,社会经验等等少的可怜。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有时候看到听到那些早早辍学打工的同龄人,清点着自己一年的收获时,我心里暗想:“就算我顺利毕业,出来挣得钱有他们多吗?现在大学生一抓一大把,我只是万千大学生中普普通通的一个,我出来真的能找到称心的工作吗?”我在想那些早早出来打拼,为生活而奔波的人未必赶不上层层向上,学历在上的读书人。谁又比谁高贵?不过只是这个社会将学习作为评判一个人能力的一项标准罢了。我自认为自己很对,并和那些学习好的人据理力争。现在想想,有点可笑。
老姨夫询问了我的学业并告诉我说“你就好好上学吧,只有这一个好出路。”然后给我讲小时候有个邻居,是个正式工,一天的工资是28元。而我老姨夫的父亲和另一个同龄人早起去山里摘山药叶,然后拉到城里去卖一天能赚80。然后就到邻居间四处传扬,有点炫耀的意思。有文凭又怎样,还不是没我挣得多之类的。可现在再看看,当年的正式工工资越长越多,到现在退休金就足够自己养老了。可另外的他们俩却过得平平无奇。
老姨夫告诉我:“别老看那些搭招工的挣得不少,说自己上了那么多年,到头来还没人家挣得多。你要做长远的打算,要找那些长期的,稳定的,不管刮风下雨都能做的工作。那些辍学打工的,他们的目的就是养活自己罢了。而你们文化人不同,你们的见识、谈吐、思维都不一样。他们或许永远也想象不到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精彩,而你们不仅是经历者,同样是参与者、创造者。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你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广阔。”
没有想到平平无奇的老姨夫竟然有这样的见识,我很惊讶!但仔细想想,老姨夫说的还真是那么个理。
当年工厂招工二百多人,去挑水拉土,只有我老姨夫一人有文凭,安排做账房先生,轻轻松松就把钱给挣了,连关系户想插人由于不会算账都没办法。说这些不是说读书人就高人一等,而是当机遇来临时,他有更多的机会去把握。
没有经验但咱有创新型思维,不遵循守旧。没吃过苦但咱有坚强的意志,总会坚持。咱还有丰富的知识水平。你想想:不愁吃,不愁穿,不用风吹日晒,用一杆笔去肆意挥洒,却能更好地勾勒未来。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说,我们这些大学生啊,大可不必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