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数年,作为一个不怎么喜欢本职工作的人来说,我基本认同这样的观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作的本质是个糊口的工具,所以肯定是钱重要。
01
工作本质是糊口的工具
从我们临近毕业的时候起,兜兜转转找实习,找面试,找一个自己能让自己容身的“工作”单位,如果简历连续石沉大海,面试层层被刷,你心灰意冷感叹就业困难人生艰难的时候,更多的伴随的是什么,是没有“糊口”工具的不安感。
这个时候,工作的定义绝对不是什么事业、开心、兴趣,它的作用只有一个——保证我的生活,让我明天早晨7点能有热腾腾豆浆喝,让我能在被撵出学校宿舍时有钱租房子。
此时,工作的定义只能是糊口的工具,目的也只能是赚钱。
罗翔老师曾经在讲述违法案件时举过一个例子。有一家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利用公款包养了八个情妇。
其中,他的第八个情妇“八奶”,跟这个工作人员相处了一年,就拿到了2000多万元,而且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两千万。
300多天,平均“日薪”高达8万到9万元。这个数字,就是今天,我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年轻人也望尘莫及!
罗翔老师打趣道:“这种赚钱速度,大家愿不愿意做这个人的‘二奶’,你发自内心地问问自己想不想?”
之后一拍桌子笑,“我肯定愿意,尊严算什么嘛对不对?钱才是真的!”
虽然“二奶”不是职业,但我认为它可能能被定义为一个“工作”——为了生活而选择的一个谋生的工具,罗翔老师直指人心的发问和他做出你内心的回答便是工作这个工具的真相。
我们追求有尊严的活着和工作,但事实上,工作中有多少人为了钱卑躬屈膝忍气吞声,甚至“法无禁止即可为”。
别说你不是,不然,你不是虚伪,便是幼稚。
02
赚钱给你的快乐,远不如花钱给你的快乐
赚钱是工作,花钱才是生活。我不否认,升职加薪,工资单上的数字上涨,余额宝里的位数变多,那是你快乐的源泉之一。但是很奇怪,我们的工资卡和余额宝的数字经常是不尽如人意——它可能只是多那么一会会儿,闪了一下就迅速降低,被信用卡花呗借呗分期付款的杂七杂八顺的一干二净,积蓄的下降速度快的如同幻象。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挣钱攒钱使你快乐,那消费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没有管住自己?这便是我的第二个观点——赚钱给你的快乐,远不如花钱给你的快乐。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剁手”和收快递时,我们多巴胺分泌量岂只平时的数倍。每给自己添置或者换一件物什,我们才能真正地感觉自己在生活。或者我们会把自己的钱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到喜欢的古镇用脚丈量浪漫,看一场自己喜欢的偶像的演唱会,内心的满足和幸福远胜于那几个空洞洞的数字。郭德纲曾说“钱只有花了才是你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大都会在自己讨厌的工作上努力赚钱,然后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03
寓工作于乐趣是个伪命题
这是个我们几乎都听到过的一种关于最佳工作的说法,就是自己的工作恰好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是未踏入职场,存在这样的幻想,我想情有可原。
在实际工作中,所有的岗位不可能只有一件事让你去干,比如说一个工程师吧,你觉得你只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出项目所需要的图纸就OK了么?远远不是,你要去现场勘查,要听客户的意见,考虑工程概算,项目使用原材料,还要考虑领导偏好,否则,你努力半天也是徒劳。在这众多的事情中,总有你兴趣get不到的地方吧,毕竟一个人不可能兴趣广博到对上述事情都喜欢。
工作中是不存在让你只沉浸在单一事项的岗位的。你有个有钱老爹那另说。
创业?创业遇到事会更加繁琐。事实上,大多数人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现在都多多少少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是多少人辞职了?这就归功于成年人特别通透、也特别现实的一个想法——看在钱的面子上,忍忍吧。不要听什么“我才不受这个气呢“,学人家裸辞工作,你下个月的三明治可能就没着落了。
不开心是工作的常态,挣钱是工作的目的。明白了这个,你就能理解忍耐也是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所以,如果我们不是上帝的宠儿,也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奋斗者,
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和开心不应奢求向工作索取,
而应向砸钱给自己喜欢的事情中索取,
而钱,向工作索取。
孰轻孰重,还不明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