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于草莽闾里之间。
汉高祖刘邦,沛丰阳里人,出于乡野,但却不务农事。整日里游手好闲,其父对他很是气愤失望。
刘邦却不愿与父争辩,依然我行我素,广交朋友、且仍流连于乡间市井,身上自然染上泼皮痞气。但刘邦为人豁达轻财,这使他在沛县赢得了一些声望。
沛县令便用刘邦为泗水亭长。亭长本为末流小吏,刘邦身处其位,毫无地位可言,每日里小心逢迎于官场,练就了察言观色,揣度人心意的本事。为他后来如何识人用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秦朝暴政,天下大乱。陈涉,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天下群豪纷纷响应揭竿而起。
刘邦也不甘平凡,加入了起义大军的洪流之中。
初时的刘邦,身边人才乏匮,所以常吃败仗。然而,刘邦毫不气馁,仍保留着一颗永不衰竭的进取之心。
这种特质,渐渐的吸引了许多能人志士。刘邦因为人豁达,不吝财物,而且善揣別人心意,深知人性之渴望。对立功者必重赏,赏金賜爵,毫不吝惜。使得诸人无不用心效力。
楚汉争霸的另一个人物楚霸王项羽,在这方面却逊色许多了。 这与二人的出身不同,有着必然的联系。
项羽,战国末期楚国贵族。出身贵族的项羽,锦衣玉食,高高在上,怎知底层民众疾苦?而贵族的优越感,也使得项羽心高气傲,听不得别人的意见,造成了他刚愎自用的性格。这也终至导致了他的败亡。
刘邦能够知人善任,采纳众言,而且深知自己之不足,扬长避短。
任用汉初三杰,就是其驭人之术高超之所在。
在当了皇帝后,一次刘邦在与众臣饮宴时问大家,为什么会在劣势中,能够赢得天下?
一时间,朝臣们,争先对刘邦歌功颂得起来。
然而,刘邦此时虽为皇帝,但还是颇为理性的。
他对众人言道:你们都没说中要害,运筹帏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带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正是我重用了三人,我才能有今日的胜利啊!
虽寥寥数语,反映出刘邦自知且知人善任的才能,也看到刘邦驭人术之高超。
汉初三杰,虽然才能卓越,但均有不足。
张良深谋远虑,思事长远,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但缺杀伐之气,难以为帅,所以刘邦用其为军师,谋划战略。
萧何心思缜密,做事一丝不苟,老诚持重,善于理顺后方事物,是一个杰出的守业者,所以刘邦用其守后方,谋划后勤。
韩信善于战术谋划,杀伐决断,披坚执锐,善于战场逐鹿。所以刘邦用其为帅,驰骋沙场,谋划战术。
也正是刘邦准确的用了这三个人,才能在楚汉相争的劣势中,反败为胜。
高祖刘邦的用人之术,说来容易,做到确是很难。这要求一个领导者须具备几点素质才可:
拥有一双辩识人才的敏锐眼光,是很重要的。
识才而能用,并且给予相当的信任,下放权力,使别人能够尽其才能,发挥潜力亦很重要。
不吝名利,及时给予有功者超常的奖励,使其心生感激,而会竭力效命!这对事业的帮助是极大的。
做为领导者,知道自己不足,能够客观对待自己的不足,避己之短,驭别人之长,智慧的领导者如此矣。
刘邦之生平,深通帝王驭义之术,虽然其出身寒微,然而其能够在社会底层的生活中,总结悟通为王之道,古今能比肩者真是不多啊!
(本文为原创,简书作者枫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