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陕西省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主办的“古早中国·余平古民居摄影展设计师研讨会”日前举行。研讨会的主题为“设计师的想·相”,余平分享了20年来拍摄古民居的心路历程,以及古民居给他的设计之路带来的启迪。
他说,多年前,自己做设计时总是“先入为主”,虽然设计了不少作品,可是自己否定掉自己,20年的行走与拍摄,让他明白,设计师要学会“清零”,学会“体验”,和自己过去相比,自己僵化的思想灵活了,并且形成了独立的设计思维。
“20年来春节不曾在家过,都在外面拍摄”
我和余平老师认识20多年了,单说摄影这件事,我太清楚了,我估计这20年他没有在家里过过春节,都在外面拍摄,这种钻研、执着的精神太让我们敬佩了。古民居基本都在偏远、落后的地区,生活条件非常差,但他为了追求艺术,放弃了很多个人应该得到和享受的东西。
我想正是因为这种执着的精神,才让他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设计作品。我们有些年轻的设计师,甚至在抄袭。我希望设计师都能学习余老师的精神,学习他的设计思维,做出原创的东西。”
“设计师,要学会‘做自己’”
作为一个设计师,我看余老师的作品就像是一幅幅材质贴图,设计师们都懂得。20年来,余老师去看、去拍这些没有设计师的作品,我觉得他想的应该还是设计。我从每一幅作品中看到了材质、色彩、肌理,看到了流逝的岁月,生活的痕迹……不过,我想他最关注的就是材质。
在行走的过程中,他没有理会那些玻璃、不锈钢、石材等做出的东西,他也没有把自己的作品做成很工业化、很国际化的样子,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作为独立设计师来说,到底我们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我觉得应该是“做自己”,那又该如何“做自己”?我想这是我们70后,40多岁奔5的这一波人要思考的问题。
我总结了几点:对空间来说,体验是胜于雄辩;对设计来说,感受大于逻辑;对于创意来说,思考大于计算,直觉胜过分析,删减胜过叠加,情绪胜过谈吐,我提炼为“精致的质朴”。
“关注古民居,更应关注如何与当下生活发生演化”
古民居走向衰败是不可逆转的,所有在当地的人们都非常喜欢聚集于城镇,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同时又能照应到过去。
事实上,现在我们对玻璃、混凝土、钢的设计材料也没有完全认识清楚,建筑师在现代材料应用上也比较差。当然,余平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他一直提倡让阳光照进来,空气流通进来,这是非常难得的对过去的照应。
我们要考虑,大量民族的、历史的、人文在建筑上的传承,如何跟当下的生活发生演化和借助,这会更有价值。砖、瓦、木都要发展成新的方式,没有发展,人们自然就选放弃。今天肯定要重新研究,不仅是片断性、局部的方向,应该是根本性、重新进入的方向。
“坚持实践,镜子里和镜子外的物种才会统一”
今天的主题是设计师的想相,这个“相”指的就是余老师的照片,如果说,他的照片是一次创作,那设计师看完照片以后的想法叫二次创作,叫间接界面。我们都比余老师年轻,比他精力旺盛,应该深入一线直接采集、调研这些东西,而不是对着他的照片,我们很多设计师都想走捷径,成功没有捷径。
我是一个设计师,也是“一只猫”,因为我有猫的自恋和自傲,可是每次照镜子的时候,映出来的却是“老虎”。说和做是两回事,通过这次摄影展,给我的启发就是多做、多实践,坚持实践,镜子里和镜子外才可能会是一个物种。
“设计师在成长的路上,会游走、徘徊、甚至煎熬”
设计师一路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随时的观念、随时的所想,都是不停地游走着、徘徊着,甚至煎熬着,我感受到余老师在20年的行走中,内心得到这种坚定以后的愉悦和激动。 我前一段时间去日本行走,看到很多的建筑,那样一个国家对传承、对现代的理解,我常想,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个样子?
如何既能发现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又能很好地服务于当代的人们,并能形成自己的设计语言,在这条行走与思考的路上,我们都需要不断探索。
“如果余老师在山里做一个项目,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设计师石志刚
瓦库现在有很多粉丝,余老师把20年的记忆、情感以及行走的心得带到了城市里,带到了瓦库。我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余老师做了瓦库,给城市里带来了砖、瓦;如果我们回到山里,回到郊外,让余老师去做一个项目,他又会做成什么样? 如果在山里做,是否可以做一个反差比较大的2.0版本,一个面积比较大的,无瓦的村落,让大家的追忆追到郊外,追到山里。我希望以后有这个话题的探讨,并希望促成余老师做出一个2.0版本。
“20年的行走,一直在追寻思想的上游,设计的上游”
我相信余老师的这些照片,绝不是以一个摄影师的角度去取景的,他一直在行走,一直在采集,在这个过程中,他在不断的吸收和萃取。沈奇老师提出“上游美学”的概念,余老师的行走,不单是寻找物理意义上黄河、长江的上游,他在追寻思想的上游,设计的上游。这个上游给了我启发,我已经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但是越来越感觉到不惑。我们要有对自己设计理想的探究,就是今天主题的“想”和”“相”。
“民居最可贵的是‘当地性’,只有和环境结合起来才会发现它真正的美”
余老师这次影展有一个聚焦就是黄土,古民居就是他本人的精神寄托,好比我们听到一个音乐,或者看到一幅画,或者看到一个景色,它可以直击你的内心,你可能说不清这个感觉,但是它打动你了。所以我想不论是画家、艺术家还是设计师,我们需要有感觉,需要找到被打动的感觉。
古民居更可贵的是当地性,跟当地的树木、河流、环境结合起来,你才会发现它真正的美,好比文物放到博物馆里,是一个一个单独的个体,但是一还原到原来的环境中,那个感觉立刻不一样了,所以做设计,需要设计出那种“长”出来的感觉,让建筑主体和室内功能,以及表达的情感一致,这样才更有意义。
“坚持下去,成就自己,就是成就西部”
我觉得室内设计界一直比建筑界活跃,但是很多建筑师并不愿意跨界到室内设计界来,因为咱们这个圈子有不少设计师焦点放在材料上,因为要挣更多的钱,像余平这样一直坚守的设计师非常难得。
他拍摄的古民居,足迹广,数量大,为国家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资料,一方面他给自己的设计寻找灵感和营养,另一方面,他留下的东西,有些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其价值将来会越来越大。
花迹酒店做完以后,我第一时间跑到南京去看了,我觉得这既是中国的,也一定是国际的,后来花迹被评为全国十大民宿,与流水别墅并驾齐驱。我觉得我们设计界要把我们的旗帜,该举起来还是要举起来的,期待余平把这一条路坚持下去,你成就自己,就是成就我们西部。
在研讨会上,陕西省室内装饰协会秘书长李庭辉、设计师程如、赵云、马喆等都讲述了观展的感受。最后,余平畅谈了古民居带给他的设计启迪。
“做设计,一切要以用为目的,这是设计的根”
古民居对我来说,已经像信仰一样融化在生命中。黄河养育了我们,长江养育了我们,我们需要寻找这两条河的源头,我都去过了,那设计的源头在哪里?20年前,我开始拿起相机拍摄古民居。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磨难,但这些磨难,也是一个锤炼自己和经历思考的过程。
古民居是一个比较大的、难以破解的课题,走进它,你会发现民居和现代建筑,两者之间不是完全的矛盾,因为他们的手边没有水泥、玻璃、混凝土,有的话他们一定会用。因为条件限制,他们只能利用身边能够用的材料,思维方式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活规律,一点一点形成起来的,这样做出来的民居,个性鲜明,独一无二。
我在想,我能不能主动把自己限制住,和装饰材料市场脱离一下,主动向一种东西要无限的资源,这时候,你的创作一定能出来自我的语言,所以古民居教会了我独立的设计思维。
现在不缺少设计师,但缺少有独立思维的设计师。为什么这次展览西部的语言多一些,我要赞美西北,赞美黄土高原,它辽阔、高亢,浑身上下只用厚重的黄土,就创造出一个世界。今天,我们看到窑洞,不是去简单地复制它,而是要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这次影展叫《古民居摄影展》,没有叫《古建筑摄影展》,古建筑包括宫廷建筑,我觉得它们不亲切,古民居带给我们亲切的感觉,因为它最接近“设计的上游”,为什么它最接近“上游”?因为它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用。
我一直用这个东西提醒自己,我的设计是不是又装腔作势了?发现了就去一点一点改。做设计,一切要以用为目的,这就是上游,这就是它的根。这个违背了,我们的设计就跑偏了,如果没有违背,你用钢筋、水泥也没有问题,这就是古民居展览的意义。
朴里:
合作邮箱:285581004@qq.com
联系微信:puli-zhanghui
微博:@朴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