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在《目送》里面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是,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疼的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伤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似乎大家都只关心你有没有成功,却从来没有问过你累不累。
前不久,考研初试成绩出来了。一位姐姐说当时她考完试周围的人都问她:
“感觉考得怎么样?”
“参加复试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有没有把握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
他们也会说:
“你平时就很优秀,肯定没问题的。”
“你准备了那么久,我们都相信你。”
是啊,她准备了那么久,五点钟的黎明和十一点钟的星空见证了她备考的过程。
但是她说那时候周围的人对她的关心让她感受到了压力。考研已经消耗了她很多精力,本来想放松两天,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去考虑。更不愿意再去想考研这件事。
可是,他们好像就是不愿“放过”她。
好在她最后的成绩还不错。
“肯定没问题的”,“我们都相信你”,这种“鼓励”,这种“关心”对于问候者而言没有丝毫影响,但有时候它们就是给当事人施加压力的助推剂。或许将这些话换成“终于考完了,你可以好好玩几天”,这样会不会更好呢。
有人会问,这样关心别人有错吗?
没错。
相比于关心,在乎,或许有时候体谅会更好。在某些情况下,极端地关心也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很早之前看了一部电视剧,里面有一个情节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一位单亲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十分严格,给他报了各种补习班,带给孩子很大的压力,每次考试都发挥不好。
有一次,他又考砸了。
老师打电话告诉她妈妈,这个孩子成绩不合格,他们不能接受这个孩子在那个学校读书。妈妈一遍又一遍地央求老师再给这个孩子一次机会,下次他一定可以考好。
挂断电话后,妈妈冲孩子吼道:
“我给你报那么多补习班,花那么钱,你怎么那么不挣气。”
“你是不是整天就想着玩游戏。”
“还不赶紧去房间写作业,写不完今天就不准吃饭睡觉。”
妈妈只是想着让孩子考出好成绩,却从来没有问过他上那么多补习班累不累。她只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一个她可以控制的孩子身上。
她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傲人的成绩,这本身没有错。
可是她这样的“关心”击垮了孩子内心最后一道防线。
在这个妈妈不注意时,孩子选择了自杀。
丰硕的收获,傲人的成绩都需要付出很多汗水和精力才能得到。当我们在前进的路上累得精疲力尽时,可能别人的一两句话就会给你的心灵禁锢上一个枷锁。
也许屏幕前的你也在某一条路上走了很久,你一定也很累吧。
但是
“没关系,累了的话就停下来歇歇。”
以上,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