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孔子│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教的是什么?

至于令他人挺立、让他人通达,孔子是如何做的?

作为教师,孔子做到了“诲人不倦”,通过教育让人获得自我发展、全面发展的机会。

作为基层治理者,则是要惠民、教民,使人民具备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作为居高位者(孔子曾代理鲁国宰相),则要选贤任能,让贤能者管理公共事务。

一来也是间接地惠民、教民;二来能为百姓树立好的榜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孔子尊重个体的发展权,故而主张教育公平,不以“类”,即身份门第,对求学者区别对待。这是对时代发展的响应,也体现了孔子思想的进步。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孔子那个时代的教育,也正是我们现今社会所需要的教育方式

作为教师,孔子除了注重教育公平,还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个性与禀赋,给予学生适合其自身的引导,实施个性化、差异化教学。这是对个体自主发展的尊重,我们今天称之为因材施教。

每个人都有自己其独特的个性与品性,也有自己的性格特点。

所以,做为一个老师,那如何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优势,就是老师们关注的点了,也是因材施教的重点。

                                                                          (1)

曾看过一部电视剧《再见十八班》,一个优秀的老师改变一群人命运,也改变了一个班级的命运的故事。

这样的电视剧和电影有好多,里面的剧情也有一个共通处,那就是这个班级是全校最差的一个班级。

哪怕是这样,当遇到了一个适合的老师,那这个班就会在老师的细心呵护下,慢慢地发展成为一个最好的优质班级。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看似不怎么好的学生,亦或是很多的差等生,其实当他们遇到好老师后,他们的性格缺点都会被改善的。

而很多以前不被看好的学生,很多看上去很差的差等生,或是班级中最坏的学生,也有一天,因为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而把整个人生都改变了。

这就是因材施教

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没有优差劣待,当老师一视同仁的把每一个学生都放进了心里,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们时,他们每个人在老师的面前就有了优缺点。

而当老师针对性的对每一个学生针对性的教育辅导时,每一个孩子爆发出来的学习力也是不同的,当然所展现出来的成果和结果也是不同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除了学校以外,还会有因材施教的学校,专门针对性的对老师与孩子们进行辅导。

这部电视剧讲的是一个患癌的老师接管了全校最差的班级,他进入这个班级后,所用的方式就是因材施教,而这个最差的班级学生,也因为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从而把整个班级的命运都改变了。

他们不但把学习成绩提升了,还把以前的坏毛病也改了,更是一跃之下,整个班都考上了大学。

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如果能上大学,那他的人生将会变得完全不同,也将会改变整个的人生轨迹。

上面这段讲的是因材施教的典故

                                                                           (2)

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经”,《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经典教育的其中一方面是知识教育,但先秦时的经典所承载的又远不止是静态的知识,更多的是扮演文化母本的角色,是学习者自我成就的助力与相互沟通的桥梁,也是他们实践的智慧源泉。

以《诗经》为例: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你,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诗》中不仅有自然知识,也有与人相处的道理;《诗》更是人们表达情绪、沟通情感的媒介,特别适合青少年学习。

对于有志于大业的人而言,学《诗》不是为了寻章摘句,而是为了提炼参与政治事务的智慧,培养参政的能力。

《诗》有提升思维高度、启迪智慧的作用。

孔门的教育,有着丰富人的生命维度、帮助学习者理解世界、提升综合能力的功能。这种固本培元的教育理念,始于孔子对人全面发展的尊重。

儒家思想,经历两千多年的变迁,已经改变了许多。正如《论语》在两千多年的诠释史中,被赋予了许多原本不具有的内涵。孔子的身份,也经历了成圣封王的过程。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是孔子的自谦之语,不以德才自居,只说自己是因为年长才被奉为夫子,从而鼓励弟子畅谈人生理想。

再看弟子发言,子路的“率尔”与曾晳的“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都能反映各自的性格特征。

子路坦荡直率,快言快语。

曾晳则更有意思,而对老师的提问和众同门的静候,仍然弹完乐章,然后才作答,显示出一种闲适自得的姿态。

各弟子久处师门,仍能保持自身个性,且能在师友面前自然流露,这显示出孔门轻松活泼的风气,也表明孔子能够充分尊重弟子的个性与人生选择。

在这段中讲的是因材施教的特点

不论是孔子时代,还是我们现代,因材施教都是做为老师常伴身边的必修课。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一直都是受我们爱戴和敬仰的人物之一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种尊师重道的理念在点醒提醒着我们。

而这个理念,也是我们人生的信条一样的存在。

可以说,这是和尊老爱幼同样存在的理由了。

我们为什么都喜欢学习《论语》呢,其实学的就是它传达出来的做人的道理。

大家好,我真名:廖丽萍。笔名:心月。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作品曾发表于当地报刊和网络平台,平时喜欢琴棋书画诗花茶,是一名热爱生活的文艺小青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