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话“吓”倒小盆友。从这次课开始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首先就是《论语》中最耳熟能详的《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教改与考试重心的变化挪移,总是能够牵动着数万家长的心情与行动……这实在是让人除了无奈还是无奈的事儿!不过,对于阅读的强调,的确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么一想,大家也就该释然了。
前些年,流行着“得写作者得语文天下”的说法,这两年来风向又转成了——“得阅读者得语文天下”!其实,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既不能完全衡量语文学习的成果,也无法概括语文学习内涵的全部……并且如果仅仅以功利的考试及课标为目的的阅读,那将背离阅读本身的自由与快乐。
我更希望,教改与考试重心的变化,能够唤醒一部分孩子心灵深处尚在沉睡的阅读热情,让阅读成为生活与学习中最丰富、最有趣、最自在、最欢乐的享受。
很多资深的语文老师都谈到语文教学、学习与考试的困境——编教材的、教学的、出题的……基本上都不是一拨儿人。这就造成了各种难以调和的“分裂”状态!于是,学生、家长、老师……都各有各的艰难!
可是,教育部不是说了吗?从今年九月份的新一届高一以下的各届同学们,高考已经取消了文理分科!据此,英语、数学难度普遍下调,语文单科的知识量与难度却要相应提升!
这算是好消息还是噩耗?……
好吧,言归正传
还是回到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之上。
语文学习的目的与理想应该是让孩子们能够充分了解并吸收母语文化的精华。除了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与合理运用之外,汉字系统背后悠久而深远的文化谱系是学习的根基,而置身于这一文化谱系中的孩子们,得以用自己的母语去链接其他语言背后的文明。
于是,“经典阅读”势在必行!
在此,无需过度赘述经典,总之一定是与时间,与作者,与著作本身超越时空的价值,再加上人性,永恒等等字眼相关联。重点要说的是,为什么孩子一定一定一定不要错过经典?
一言以蔽之——宇宙之广博,生命之有限!而经历了时间与前人检验的经典,从文本、文化背景、普世价值、生命形态、思想深度等方面都为我们节省了大把的时间。
如果将全世界的出版物进行历年的汇总,那数字恐怕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
作为这个世界上短暂一瞬的个体生命,面对世界的广大无垠、千变万化,渺小如星尘的我们,却自信大道运行其间,亘古不变!
也许,在一个人最好的年华,抓住那一个个思想发光的瞬间……也就相应的握住了永恒。
而所谓最好的年华,就是当你还是个小孩子,当你还是个少年,当你还是个青年,当你已成中年,当你垂垂老矣……这些都是最好的年华……
我们一起与经典相遇,与经典同行,开启经典阅读————不负年华不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