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还是“自己的”好

王鼎钧先生的《作文六要》里,提到一个观点:文章还是“自己的”好。

这里把“自己的”三个字加了引号,不是说自己的就比别人写的好,而是说文章要讲真心话,讲老实话,而不是说别人的话。
从自己接触写作以来,其实都有这种感觉,当硬着头皮坐在电脑跟前,不知道从何下笔时,写出来的文字自己都读不下去。
就像小时候老师期待我们写出来的话,“一个阳光明媚的的早上”“出门看到一个老奶奶要过马路”等等。

写出来的文字千篇一律,因为那都是别人的话,并不是自己内心想要说的话。

这几天看汪曾祺的《慢煮生活》,颇有感触。都说汪老的文字充满了人间烟火,他对世间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知力,所以才写出来那么有趣的文字。

其实在我看来,他就是在写自己的话,自己的感受。

比如我在读他写的《菊花》:“我不赞成搞菊山菊海,让菊花都按部就班,排排坐,或挤成一堆,闹闹嚷嚷。菊花还得是一棵一棵地看,一朵一朵地看。更不赞成把菊花缚扎成龙、成狮子,这简直是糟蹋了菊花。”

还有他写《夏天》:“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整本书看下来,我发现自己划线的句子,不是哪些句子描写的多么灵动,也不是哪些观点让人深刻,倒是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句子:
“真难吃!”
“没法吃!”
“实在招架不了!”
“我不喜欢......”
“我爱.......”

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汪老的文字让我看到,文章是我们作者“自己的”东西,由我们的内心发出来。它就像是我们喉咙里扎的一根刺,不吐出来就非常难过。

这几年,网上的自媒体文章看得多了,发现文章都是惯用的模板,各种网络素材的搜集,金句按部就班的堆砌,自己表达出来的感受寥寥无几。整篇文章下来,即便内容上做了重新组合,观点直击人心,但就是觉得文章的作者离我们很远很远,无法真正的共情交流。

一直以来,我的内心也不断追问:“写作到底是什么?是写给别人看,还是写给自己看?”

后来我觉得,这些追问没有意义,文章是自己写的,给想看的人看,不想看的人也有自主选择权。

而文章的素材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它应该在我们自己的血肉里,在我们自己的心灵里。

它曾经让我们觉得夜太长、床板太硬,也让我们觉得菜太淡、胃口太小,使我们觉得月色太凄凉、花的香味太讨厌。

几乎所有作家的最初动机,无非就是要诉说自己的心事。就连古人的“诗言志”,也是为了要把自己的事情说得让人感动,深受启发。

即便是“难为情”的事,也可以说得精彩动人、寓意深远,甚至是得到声望和尊重。

写作,就是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避难所,它应该包容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而不是说别人的话、别人的感受。

即便是写虚构的故事或是小说,也可以把自己的感情放在别人的故事里。就像吴承恩《西游记》写神怪,曹雪芹《红楼梦》写大家族的没落。你认为悲伤,就创作一个悲伤的故事,你认为喜悦,就创作一个喜悦的故事。

故事是虚伪的,但是你的感情至诚无伪。

所以才会听说这么一句名言:“小说,除了人名、地名以外,都是真的。”

生活里,多看一眼,细看一眼,我们也能像汪老一样,写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春夏秋冬,写出不同世界的花草虫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