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篇】从企业家登山看“向死而生”——无数次破碎,一次次重建


珠峰颂——黄怒波


我又一次站在了人类的顶峰,但还是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我注目群峰时,群峰仰视我,但我知道那不是敬仰。


我从芸芸众生而来,并不能因此而脱胎换骨,即便是我超越了死亡、孤独和濒临绝境的痛苦。


我向一切都问好,因而从此我会热爱一切。


我不再预测未来,因而从此对未来无比敬畏。


我将从此告别一切巅峰,甘愿做一个凡夫俗子。


我想,我从此会在这个世界上慢慢的走,让我的灵魂自由干净。


当风雪和恐惧终从记忆消失的无影无踪之后,我将归于平淡。


珠峰,今天请允许我因为告别而在顶峰为你献上一条金色的哈达。



诗人黄怒波在珠峰读诗


中国企业家

何为向死而生?

在《存在和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向死而生即“向着终结存在”,那些将死亡看做是“存在的到头”是不恰当的,这种线性思维将死亡排除在存在之外。实际上,人走向死亡,不是“存在到头”,而是“向终结存在”——人只要存在一天,就总有“尚未”,死亡也是一种“尚未”,也是“尚未”的终结,死亡尚未在此,但肯定将在此。走向“尚未”就是走向终结,但走向终结不是走向不存在。

因此,先行到死中去,体会死亡的过程,才能以倒叙的方式从终结的死亡看到人生的意义,以整个存在都看得见的可能性来把握存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达到“本真存在”。因此,对死亡的畏惧可以产生“为死而在”的奋进的自由,死亡因此可以成为人生的推动力(冷成金,2012)。

因而,向死而生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在此众生沉沦的时刻,唯有死亡的重锤能够敲响麻木的灵魂,唤醒迷失已久的人们,它启示人们以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以一种时不我待的意识去开拓更为精彩也更有意义的生命过程。

正如西方著名作家波伏瓦在其名著《人都是要死的》一书中所揭示的一样:生死对于人生来说,就像一张竖琴的两端,唯有两端拉紧,竖琴才能起到竖琴的作用,缺少任何一端,竖琴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叔本华说:“人生终究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来回摇摆”,而只有生没有死的人生只能沦落至无可逃避的无聊的深渊。正是死亡拉紧了生命的琴弦,使人能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精神去创造,去拼搏,也因此赋予人生过程以不可抗拒的魅力。所以,死是生的前提,有生有死,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其实,对死的默想的实质是对生的沉思,因为对死的恐惧必然导向对生之意义的追问,提出为什么活的问题。这正是史铁生的思路,史铁生在所有提到死的地方必然紧接着提出“生的意义”。在此众生沉沦的时刻,唯有死亡的重锤能够敲响麻木的灵魂,唤醒迷失已久的人们,它启示人们以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以一种时不我待的意识去开拓更为精彩也更有意义的生命过程。

1.向死而生——登山者“自我救赎”的负熵

人在本质上是由内心驱动的、自助寻求意义的观念性生命,当一个人的重大心理目标都实现后,内心便不再有目标驱动和组织人格世界以及其他心理活动,人格世界不断走向自我封闭,这时,人格系统必然出现熵增的过程,为了破坏这种平衡状态,系统必须引进负熵以实现有序状态(章凯,2014)。死亡作为一种“极端负熵”最容易暴露事物的本质,让人心生畏惧。死亡这种来自外部的强烈认知刺激通过传递一种畏之情绪启示着无,将此在(指代人)逼回到自身去(海德格尔,1927)。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唯大勇者敢畏,登山的企业家们正是因为敢于直面死亡,才能使他们能够摆脱沉沦状态而能够回归本真的生活。

经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负熵来自于开放环境,这种开放不仅仅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面向自我的慎独、反思与认知的过程。在心理的自组织模型中,死亡作为一种人格的强刺激将有助于打破自组织心理系统的平衡态,逃离熵增舒适区,实现人格的有序。换言之,畏惧死亡是热爱生命的强心剂。

2.攀登雪山——高层次核心目标的进阶升级

对于登山的企业家们而言,当企业家们中层目标(Locke and Latham,1990)实现以后,他们会陷入到缺失意义、缺失目标和空虚的境地中(舒尔茨,1988)。于是,他们开始追求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精神目标——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正如黄怒波在两次登顶珠峰后表明自己攀登珠峰的根源在于“为了不平庸地生活,为了更好地活着”。中国古人强调“未知生,焉知死”,而西方人强调“未知死,安知生”,然而,前者无法知道生的意义,后者则将生的意义寄托给来世。海德格尔将生与死结合在一起思考,将死理解为“向终结存在”,从而将生嵌入死中,将死嵌入生中。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是其攀登珠峰所追寻的更高的心理目标。因此,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更在于不断形成新的更高的核心目标。不过,这些更高水平的心理目标都是个体在环境的一定影响下主动建构的指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动力状态(章凯,2014:53)。换言之,高层次心理目标的制定和实现依然要依靠自我的力量。

笔者认为,追求个体的“自我”、“人格”等内容的高层次目标在一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为人格提供动力,防止人格萎缩”的作用,而且,随着人格对于高层次目标的期许和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高层次核心目标必然存在着进阶升级的特点,否则人格容易丧失活力而萎缩。

基于第一点和上述讨论,笔者认为,心理目标带来的活力源自于自我否定批判和重建、寻求外部支持和认知刺激等,但这一切都需要依靠自我的救赎。 个体最好的状态是:面向死亡,人和其核心心理目标经过若干次实现、无数次破碎、一次次重建,直到死亡。

高层次心理目标的理想的状态:向上看,向前看,向外看。

3.心理目标留下的痕迹即为存在


柏拉图《智者篇》:当你们用“存在着”这次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熟悉这究竟什么意思了,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自由的,人先存在,然后有所作为并根据自己的选择过自己的生活,同时,人的所做所为决定了他的本质。也就是说一个人诞生的最初是还不能称之为一个具体的人,而成为具体的人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所以存在先于本质。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存在之为存在就在于存在出来的显现,追问存在的意义就是追问存在是如何存在的,如何显现出来的(不强调存在的含义,即:being),而是存在的动态性(to be/to on),即:如何存在,如何在若隐若现中探寻存在的意义。


“这山望着那山高”是登山爱好者们共同的心理特点,登山的企业家们在翻越了七大洲的雪峰以及两个极点之后,他们就满足于此了吗?很显然,不是。他们依然需要设置更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来满足自己。例如,王石在52岁登顶珠峰后希望在72岁继续登顶珠峰,因此,自组织目标系统中的最终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舒尔茨,1988:29),这就保证了目标的成长性、衍生性和生活意义的来源(章凯,2014,:163)。

目标是“尚未”,死亡也是“尚未”,目标和死亡尚未实际在此,但肯定在此(海德格尔,1927)。人终其一生都在目标探寻的道路上,生命的存在就是一连串心理目标留下的痕迹(思想、精神、意志,而非财富、地位和权力)。换言之,存在的意义将由永不停止的目标来定义和赋予,而面向死亡而存在则是一种生活态度——逃离沉沦,走向“尚未”,敬畏生活,向终结存在。

基本结论

存在——

1. 高层次心理目标生发的活力源自于自我否定批判和重建、寻求外部支持、寻求认知刺激等,但这一切都需要依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高层次核心目标存在着进阶升级的特点:

1)高层次心理目标的理想的状态:向上看,向前看,向外看;

2)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更在于不断形成新的更高的核心目标,但高层次心理目标的形成和实现依然要依靠自我的力量。

向终结——

1.向死而生是登山者“自我救赎”的负熵,这说明,负熵来自于开放环境,但这种开放不仅仅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面向自我的慎独、反思与认知的过程。

2.个体最好的状态可能是:面向死亡,人和高层次核心心理目标经过若干次实现、无数次破碎、一次次重建,直到个体死亡。

3.人终其一生都在目标探寻的道路上,最终目标永远无法实现,其存在的意义将由永不停止的心理目标来定义和赋予,事实上,生命的存在就是一连串心理目标留下的痕迹(思想、精神、意志,而非财富、地位和权力)。面向死亡而存在则是一种生活态度——以终为始,逃离沉沦,走向“尚未”,敬畏生活,向终结“存在”。

向终结存在意味着:在敬畏死亡的前提下,我们在存在中历经目标的“无数次破碎和一次次重建”,这是过程,同时,死亡会将每一次高层次心理目标的决策和执行置于极端的负熵条件下,如此,我们便会以极高的热情、负责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决策、每一个拥抱、每一份感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乔布斯、李开复和史铁生等人对于死亡的认识实现了从“害怕死亡”到“畏惧死亡”的转变。

向终结存在

参考文献:

海明威. 乞力马扎罗的雪[M].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Young, Philip.The Hero and the Code[C] Lewis Leary. Criticism: Some Major American Writer.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71: 349.

魏威, 吕明. 试谈《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关于死亡的象征意义[J].外国文学,2001,3: 52-59.

迈克·尤西姆, 杰里·尤西姆, 保尔·艾赛尔,等. 登顶:CEO必修课[J]. 2004.

马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商务印书馆, 2015.

冷成金. “向死而生”:先秦儒道哲学立论方式辨正——兼与海德格尔的“为死而在”比较[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 V26(2):65-74.

章凯. 目标动力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舒尔兹. 成长心理学[M]. 三联书店, 1988.

李开复.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M]. 中信出版社, 2015.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