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深圳蛇口微波山顶的招商局博物馆平台上,看着一轮像一个圆圆的橘子的太阳渐渐落山,我们沿着山势而建的石阶下山,两边坡地的草木刚浇过水,有一股青草的清香与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再加上微风拂面,南国冬的凉爽竟增添了许多浪漫的情愫。在微波山脚下的时间广场等车的间隙,想起与家人相约晚上在海上世界吃饭,便有了四处走走的念头……
“附近有一家书店,你去过吗?”我随着朋友沿着山脚拐过时间广场,我还在四处张望,他已走进了一家店,门面很简单,如果没有朋友的指引我还没注意到是书店。一进门,里面非常窄小,最多站三四个人,四面都是书,多数是稍旧些的书,摆放也有点凌乱,但有一种亲切感。走过窄窄的过道,进到里面,有两个大的套间,原生态的装修,整面墙的书,木质的简易的书桌、椅子,桌上暖色光的台灯,极轻柔的音乐,里面的桌子坐着几个人,安静地在电脑上可能是在工作,也有的在写着什么,还有的在看书,大家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互不打扰,又彼此离得很近,我忽然觉得这个书店像家的感觉。
朋友点了两杯咖啡,我在靠墙边的一个位置坐下,桌子上放着一摞书,好像有人刚刚看过,没来得及收拾,我顺手拿起了——《宜蘭一瞥》舒國治著。竖版的文字排版,繁体字,简单而平实的语言,还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音乐惭渐地让刚刚进门时的“风尘仆仆”、被店主两次提醒“小声点”的我莫名地安静下来,似乎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找到了它最舒适的状态。《宜兰一瞥》是舒国治结合文学与土地的融会之作,不仅描写了宜兰的乡野景致,也道出了作家舒国治与这块土地相遇、相识乃至离离依依的柔情土地咏赞,书中的田园景色、街巷吃食与水塘风光,宛如一幅横卷长轴的兰阳水墨画,鸡犬桑麻的旧时农村情韵活现纸上。我不禁对这位台湾作家充满好奇,百度了一下:他的生活习惯极其简单,没有车、没有空调、没有冰箱、没有彩电、没有存款负债,更重要的是没有工作,他以文字支付生活以及旅行的经费。这种脱离物质基础的潇洒,也成功地通过他的随笔传递给读者。难怪读他的文字,就像走进“乡下人家”,就像经过一条“小吃街”一样纯粹与朴实。
暮色降临,华灯初上,女儿的电话响起“妈妈,我到了。”我起身再次环顾四周,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谁也不打扰谁,似乎每一个人都被温暖到,被满屋的书,还有那轻轻的只有在如此静谧的环境里才能听到的音乐所陶醉……朋友告诉我这是一家网红书店呢,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溪木素年”。跟不远处海上世界的繁华与热闹相比,它安静地躲在熙熙攘攘的马路边,隐藏在蛇口的微山脚下,成了很多人在这个浮华城市心灵的栖息所。它有点像《繁花》中的“夜东京”,好像又不是。我想我还会来,在某一个午后,可以在这里待一个长长的下午。
离开时,朋友说他再待会儿。他用镜头记录下了许多美好的东西,生活也因为这些记录而美好。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热闹繁华”的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可以发呆,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就像“溪木素年”写的那样“一段直抵孤独的阅读”。
这个周末,遇见一个书店,遇见一本书。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