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蓦然惊觉,这篇创作于44年前的短文,宛如一坛岁月佳酿,在时光长河中酝酿出了最为醇厚的感动。它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见跌宕起伏的曲折剧情,却以最质朴的文字,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母爱的隐忍与伟大,也深刻地道出了生命在苦难中的觉醒与救赎。它宛如一位无声的智者,值得每一个在生活中忙碌奔波、脚步匆匆的人细细品味。
初读《秋天的怀念》,我们很容易被文中那如潮水般弥漫的悲伤情绪所淹没。那时的史铁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美好时光,却猝不及防地遭遇了双腿瘫痪这一沉重打击。曾经那个热爱在跑道上尽情奔跑、心怀远方梦想的少年,一下子被无情地禁锢在了轮椅之上,他的整个世界瞬间如大厦崩塌般陷入黑暗。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常常毫无征兆地摔砸东西、肆意发脾气,将内心所有的痛苦与绝望,都毫无保留地发泄在身边最亲近的人——母亲身上。“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样直白而又刺痛人心的文字,仿佛带着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感,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苦难对一个鲜活生命的无情摧毁,也隐隐约约感受到了母亲在儿子这份绝望面前的无助与心疼,那心疼就像一根针,轻轻地刺在我们的心上。
然而,当我们再次品读这篇文章时,就会惊喜地发现,文章的底色并非全然是悲伤,而是母爱那最温柔的救赎之光。母亲的爱,悄然藏在那些小心翼翼的试探之中。她“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既害怕自己的出现打扰到儿子发泄情绪,又实在放心不下儿子,那份焦灼与牵挂,仿佛能从文字中跃然而出,直直地撞进我们的心里。她会“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却是母亲拼尽了全身力气给予儿子的安慰,更是她在苦难面前为儿子撑起的最坚定的支撑,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儿子前行的路。她明明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可她心里始终将儿子的痛苦放在首位,用自己所剩不多的力量,为儿子撑起了一片温暖而又安全的天空。
文中最令人动容的细节,当属母亲多次提议带“我”去看菊花。“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这看似平淡无奇的提议,背后却藏着母亲最深切的期许。菊花在瑟瑟秋风中傲然绽放,不畏寒霜的侵袭,它象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与蓬勃的生命力。母亲多么希望儿子能像这菊花一样,在遭遇人生的寒冬之后,依然能够勇敢无畏地面对生活,重新找寻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只可惜,母亲最终没能等到和儿子一起去看菊花的那一天。在她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后,“我”和妹妹推着轮椅来到了北海。看着那一片绚烂烂漫的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那一刻,“我”才终于读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也终于明白了“好好儿活”这三个字所承载的沉甸甸的重量。
史铁生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母爱的伟大,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且细腻的瞬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母亲的爱,并非是那种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如潺潺溪流般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化作了无尽的陪伴与包容。她默默忍受着儿子的坏脾气,独自承受着自己病痛的折磨,却始终以最温柔的姿态去拥抱这个世界。这份爱,就像春雨一样,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却拥有着穿透苦难的强大力量。最终,它唤醒了沉溺在绝望深渊中的史铁生,让他学会了与命运和解,学会了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
如今,我们常常会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或许我们没有经历过史铁生那样的悲惨遭遇,但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旅途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与挫折。当我们抱怨生活的不公、感叹命运的残酷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秋天的怀念》,去感受母亲那份沉甸甸的爱,去体会生命在苦难中绽放的顽强力量。它会像一位贴心的朋友,提醒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都不要轻易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它会像一位睿智的导师,教会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追悔莫及;它更会像一位心灵的灯塔,让我们明白“好好儿活”不仅是对自己的庄严承诺,更是对爱我们的人最好的回报。
当你浮躁与焦虑的当下,《秋天的怀念》会是一剂治愈心灵的良药,慢慢地治愈着疲惫不堪的心灵。它用最朴素的文字,传递着最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在深深的感动中学会成长,在深刻的反思中懂得珍惜。如果你还在为生活中的琐事而烦恼,如果你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迷茫,不妨翻开这本书,走进那秋光烂漫的菊花海,去读懂母爱的深情,汲取生命的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