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会通常都会遇到这样的烦恼,老大和老小发生了矛盾,老小来告状,你通常的做法是什么呢?
今天早上读《正面管教》,读到了这样的一个话题:不介入孩子们之间的争端。
书上说,让你的孩子们打架的最佳方法就是,你不断的介入孩子们之间的争端。妈妈通常会说,你是老大,应该更懂事。这时,老小脸上就呈现出得意的表情。实际上,妈妈这样做,是在协助孩子们把打架作为寻求关注权利或报复的方式,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如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观的错误信念。
书中还介绍了一个事例,一位妈妈向孩子们解释了,从现在开始,她相信孩子们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一次家庭会议上,他们讨论了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
一不要搭理对方。
二以尊重的态度,讨论时发生的冲突。
三一起找到解决办法。
四如果无法一起解决问题,就寻求帮助。
正巧在第二天,妈妈看到了两个孩子在打架,其中老小一看到妈妈,就抗议着大哭起来,妈妈赶紧转身离开,并进了卫生间,把门锁上了。两个孩子都开始敲门,想告诉妈妈自己认为的事情的经过。不久,这两个孩子就停止了拍门,并走开了。
还有一次,这位妈妈无意中听到小的女儿说,我要去告诉妈妈时,老大回答,她只会告诉你自己解决问题,后来,小的就真的没有再来找妈妈。
如果你不能置身事外,决定介入孩子们的打架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们处境相同,不要偏袒一方,或试图确定是谁的错。因为在你看来的“正确”,至少从一个孩子的角度上来看,肯定就是不公平,你必须一碗水端平,要同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一位妈妈注意到,两岁的大的孩子打八个月的小的孩子。妈妈先抱起老小,把他放进婴儿床,对他说:当你准备好不再打架时,我们就抱你出来。然后,她把老大带进她的房间,对他说:等你不再打架时,就出来告诉我,我们一起去抱宝宝。
同等对待,对两个孩子都是有好处的。当你站在你认为是受害者的孩子一边时,你就是在训练这个孩子的“受害者”心理,当你总是欺压,你认为是惹祸的一方时,你就是在训练这个孩子的“欺压”心理。
在《亲密关系》这本书里,看到受害者心理这个词,有这种心理的人,总认为自己是不幸的,自己是无辜的,委屈的,是受害者。总想博得别人的同情,不愿为自己的事情承担责任,永远都认为是别人对不起她,心里总处在不平衡的状态,这样的人生活怎么会幸福呢?
另外一个让孩子们处境相同的办法是:给双方同样的选择。“你们要么停止打架,要么到外面去解决战斗。”“或者你们愿意各自去自己的房间等,你们觉得不会打了再出来,还是想一起到一个房间里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俩愿意都坐到妈妈腿上来,等到你们觉得不想打架吗?”
那如果大的真的无缘无故打了小的孩子,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先安慰大的,然后让大的和你一起去安慰小的。在孩子们面前树立起老大的权威,小的去尊重大的,让大孩子去帮忙照顾小的,这样,老大就有了责任意识和受重视的优越感,我会把照顾小的当成自己的能力和责任,会尽力去做。这样做表面上是维护大的,但实际上受益的却是小的。
我打算用这个办法试一试。
今天早上,我对女儿和儿子说,我在书上看到了一种方法,说相信孩子们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不参与孩子们的争端,你们有什么看法?老大说无所谓,老小说你的意思是不帮我了?我说我相信你们自己能够解决。
果不其然,在上午孩子们在踢毽子,小的说大的没有情商,大的说:你没有智商,咱俩都一样。结果小的像往常一样,转身就走开了。来到屋里,坐在我旁边,闷闷不乐。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哥哥骂她。我问她想怎么解决? 她说不知道,我又让她问了其他的弟弟妹妹,有人说打他,有人说报复他,我说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骂她。老小就出去把老大骂了一顿,回来还是生气,还一个人上到了房顶上,我去喊了他的爸爸,他爸爸又把老大训了一顿,让老大过来给他道歉,道完歉,老小还哭着说,哥哥每次道歉都是这样应付,根本就不是真心的。
我心里很不舒服,反思一下这件事情,问题出在了哪里?最初和女儿说的时候没有说清楚,她认为让她自己解决就是不帮她,就是在向着老大。老小不认为自己能够解决问题,我之前也没有和她讨论过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
所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开家庭会议,讨论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并且模拟一个场景,演示一下,让她体会自己能够去解决问题的喜悦。然后再让她自己去解决问题。
做父母是一场修行,且行且珍惜,唯有不断学习,不断的修心,孩子才能行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