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阅读课需要下午备完课又捡起了搁置了好久的《西游记》。家里的《西游记》是线装本,注解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很是详细,被注解的词语跟每一章回目一样都是暗橘黄色,文字字体跟常规书的字体相比小很多,如群蚁排衙。但是注释清晰,一目了然。
犹记在大学时期和室友一起啃读四大名著时的场景。图书馆的书可谓僧多粥少,我们室友们合作借书,轮流换读。运气不好拿到注解极少的书,生僻字又很多,又怕古代文学史的课上自己跟不上节奏,我们囫囵吞枣读书的场景,和课下凭着本就粗浅的理解就着老师的话题随意发挥的场景还恍若昨日。
我们的古代文学史老师姓岳,是上课激情饱满的的“年青”讲师,同学们都很喜欢他。虽然每节课后都会有很多让大家苦恼的“背诵”篇目,但是大家还都照旧完成了,因为所有人都怕下一次课堂被提问时背诵不出来的尴尬局面是自己造成的。现在想来,真的感谢岳老师,当时真的还背记了很多东西。
他经常会在文学史的课上引入现实生活。关于明清小说所记已然了了,但是关于《西游记》人物的穿越史依旧记忆犹新。大家关于愿意让师徒四人的哪个人作为自己的伴侣这个辩题,兴致盎然。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大家结合名著内容和时代特征,据理力争,真真的是精彩极了,经典在现代生活里仿佛又有了另一种解读。只恨当时读书太过粗劣,只知基本的故事情节,积累太少,没能精读精思。
下午沉下心来再读经典,已少了上学时的那分浮躁,每一回目的楔子也都会不自觉流连,每一处的描写,也都想细细品味。“若干种性本来同,海纳无穷。千思万虑终成妄,般般色色和融……”“云处依依识旧林,断崖荒草路难寻。西山望见朝来雨,南涧归时渡处深。”这样的美句处处都是,不觉已然呆坐两个多小时,回看读过的内容不过千海一粟。
书本就如此,如人常说常读常新。许是好久不读书了,便做无病呻吟之感。
很多学生在很小就开始接触名著阅读,学期刚开学时问及《西游记》的阅读情况,几近九成都举手表示读过了。不禁为学生也为自己感到高兴。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最大痛点在于学生不读书,读了不一定会何况不读者呢,更何况又是经典名著呢。好在初中阶段的古代名著故事性强,大多学生还是很乐意读的。
读经典难开经典阅读课更难。目的性太强,没有文学性,可往深处讲自己终究没有存粮,此刻只有尴尬的苦笑。以前读书时读书少,现在教书时更觉读书少,终究是自己太懒!
唉,胡思乱想,胡写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