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ind线下沙龙记录

重要的几页PPT说明

想要,就大声说出来

这页PPT叠加了三张图片,加了闪烁的动画效果;每闪烁一次,颜色就会变得更蓝,这代表自我的力量发挥得越来越充分。

“想要,就大声说出来”这句话来自永澄老师对兴趣爱好的原则,如果自己热爱的东西都不能表达出来,那就说明爱的不够。

而且,只有表达出来,收到反馈才能做得更好。


达克效应

这页PPT最喜欢的是后来的多次小波动,灵感来自达里奥解释经济周期的视频。

最后突破PPT界限——逆天,是很喜欢的隐喻。刚开始的时候,我稍有抵触,但是想到表现力要强一些,把自我力量发挥出来,就涨了出去。

“颓废期”这个词来自豚豚,一直激励着我快速反弹,反弹的速度受知识量影响比较大,如果知识量充足的话,可以立马反弹,否则就会失落很久。

通过向他人倾诉也是找到问题突破口的好办法。

一个人的认知总是相对固定的,对周围事物很难产生新的看法,但所有他人的视角都是对世界的重新解释,会给自己带来灵感。


关于自我

刚开始没有“地球”和“草莓”,想到“突破”二字,我就去思考——真的没有别的切法了么?

于是就找到了地球,就找到了草莓。原本只想表达,每个人的内心是宏大的,也可能是酸甜可口的,不要从外表和一个切面来看。当我做联想的时候,就发现草莓和地球也可以作为性格分类的一种。


这张图选自你能决定自己成为什么人这篇文章来自于去年写的公众号,是我写的很满意的文章之一,特别是最后河流冲出河道自生长的隐喻,时常让我觉得震撼。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回忆起脑海中的那首音乐——《英雄的黎明》。

这篇文章依旧是关于突破的,不要用任何既有概念限定自己,它们只是了解自己的一个“维度”。


和工具相互塑造

图形的背景给我带来无限的遐想,原本灰色的灯光会因为XMind的链接逐次点亮,就如同我们的思维和工具相互塑造一样。

我遵循着“峰终定理”来设计整体PPT结构,到最后一页,是第二次主题升华,我的工具观——和工具相互塑造,这是推动我不断优化XMind使用方法的内在力量。




小伙伴们

对整个活动的总结

报名参加活动,我觉得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跟XMind小姐姐线下见面了,充满着淡淡的遗憾。

从2016年在国科大教师被杨力祥老师点亮我的“敏”,我利用XMind整理得到课程,从平地登上了“愚昧之巅”,不断地在全能自恋和自我挫败间循环;从去年开始,这种循环慢慢缓和到小循环,真是难忘的经历。

这也是我的北漂三年? 



他者

1.整理高老师短文的时候,抓了比较多的无用信息,案例可以倾听,但不作为主要记录。我所怀疑的是, 没有案例,不太容易弄懂逻辑。

无用信息

2.身体姿态确实会影响信念?抱肩会更容易自我封闭么?

3.那种一本正经、充满专业术语的胡说八道,真是喜欢;

4.观点基于事实产生 = 认知的基础是知识;

5.事实推演的链条过长,很容易变成观点;这也许是因为真实世界的因果性并不如科学世界的逻辑链条那么紧密吧。

6.不同专业的人视角差别如此之大,同伴们想的都是跟商业模式相关,对于地理位置的选择也非常专业。我在做“自由联想”,感受不同词汇带来的能量波动,但没有完成最终作品。如果下回的话,尝试分段计时,一定能产出比较好的故事。

7.“用户体验地图”几乎内化成习惯;

8.头脑风暴完全可以借助外物展开,刚开始对于公园的游乐设施没有思路,看到几个贴图,灵感飘动很快;

9.不要以自己为尺度去揣测别人,认真感受,认真听。


自我

1.做PPT的过程很愉悦,也是不断突破的过程,这是永澄老师说的“充分的能量释放”么?是的吧。

2.出发时,骑着单车轻松操纵着手刹在路上狂飙,让我想起手动档车的优点——控制感;脱把骑车让我想到,更深的控制感建立在失去部分操纵,却又牢牢把握的基础上。

3.不期而遇和久别重逢:为什么在草丛中发现嫩芽会让我如此开心?不期而遇和久别重逢的混合么?

4.在发散思考上做的比较好,联想能力也比较好,拥有“从相信之处开始改变”的意识。

5.凡我所念,必做极致。

6.把自己的价值毫无保留地赋予他人。


如果有下回

1.提前询问电脑软件及HDMI接口,做好充足准备;

2.做点突破,加两个好友;


下一步

用已有认知系统建立方法,把专业知识建立起来,做成案例。这是对工具有效性的最好检测,连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东西都能做好,多开心。


小能熊小院

XMind线下沙龙

2019-03-16

小能熊·北京

脑呆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