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岁数的增长,人的稚气也随之消减甚至消失。而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我发现现在的我反而比小时候更喜欢看童话故事,也是希望能在里面找回一些童心吧。小时候看故事是看故事情节--或险象环生,或出奇制胜,或异想天开;现在看故事再看却总是不自觉将如今的现实生活带入其中,然后发现原先所有的故事原来都是笑中带泪,一如周星驰的电影:周星驰将他经历过的心酸变成一个个笑话、故事轻描淡写说给观众听来换大家哄堂大笑。小时候看安徒生,看格林童话,读老人与海,那时总被教导像白雪公主一样一直保持着善良单纯就能遇到王子然后有一个happy ending,像海明威写的老人一样坚韧勇敢就能战胜一切,长大后的我仿佛明白了那只是经历过心酸不幸的大人给孩子们构建的一个美好的世界。
之前看了一本名为《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童话书,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一部作品,故事大致是讲了一个名为查理的出身贫苦的小男孩有幸进入世界上最大巧克力工厂,在工厂里其他四位和查理一起的孩子因为各自不好的品行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而只有善良孝顺懂事的查理通过考验成为小说中最大赢家的故事。
罗尔德·达尔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奇幻文学作家之一,他一生从事写作几十年,创作儿童读物18本,如《詹姆斯和大仙桃》、《查里和巧克力工厂》、《好心眼的巨人》、《女巫》、《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玛蒂尔达》等等.达尔对世界儿童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令无数孩子和成年人着迷,而教师们也往往把达尔的书当作向孩子介绍世界文学的入门读物。达尔曾经说过:“我热衷于教孩子们学会读书,使他们对书感到惬意而不是畏惧。书不应该让人感到畏惧,而应该有趣、令人兴奋、奇妙无比,养成读书的习惯会让人受益无穷。而《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正是为读者提供了一部优秀的伦理教材,通过塑造了五类不同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揭示了儿童文学对儿童读者可以发挥教化作用,有利于儿童理性的成熟,如果说格鲁普等任性、偏执的形象为儿童提供了审视自身的反面教材,查理这个理性、美好的形象则是为他们提供了可模仿学习的道德范例;另一方面除了教化儿童,他的童话里还存在着对成年人的启迪,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塑造的以查理父母为代表的理性有爱的家长和以格鲁普的家长为代表的溺爱孩子没有原则的家长的两相对比,再看到故事中五个小孩子最后的结局,警示了家长们在抚养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问题。
达尔的儿童文学作品常常从一个小孩的观点记述,内容大多包含黑色幽默、古怪的情节和可怕的暴力,在每个故事的一开始就打破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常规对应,给人一种或幽默或荒诞或机智的美感,就如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借助孩子们喜爱的巧克力等糖果展开奇妙的幻想,那个已经十五年没有人来过的古怪工厂:倾泻而下的巧克力瀑布,奔流不息的巧克力河流,大片大片的巧克力草地、高耸的奶糖山……来自一个地球找不到的地方的酷爱巧克力的小矮人工人。巧克力工厂的参观变成了一次让人无限着迷的神秘莫测的冒险;在达尔的作品中还有一特色就是肥胖的角色通常会是儿童,如《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古鲁(Augustus Gloop)。在这个故事里的格鲁普是一个贪吃而且暴饮暴食的小孩,最后还因为贪吃而掉到巧克力河里;同时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都具有一种让人一读就爱不释手的魔力。2000年,英国在“世界图书日”期间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作家”投票中,达尔这个名字高踞榜首,连《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也只能位列其后。由此可见他在英国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超越时空的能力,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达尔作品中的超时空性则体现在快乐的儿童生命体验,爱的教义和人性的坚韧。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我们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在查理那个摇摇欲坠、家徒四壁的小屋里,四位骨瘦如柴的老人,一对贫穷失业的夫妇和一个小孩子,但他们之间却始终传递的爱意、理解和包容,即使是看起来冷傲孤僻的威廉·旺卡先生也有对弱小者的同情与关怀。这些人性之光可以随时随地、随时随刻的激发读者的共鸣,给他们力量。
那么在读完这本达尔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之后,我也想讲讲关于我自己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就是羡慕,很羡慕故事中那种家人间轻松表达的爱意。也许是因为地域文化差异,我们中国的家庭文化也与外国差异很大,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有深深的爱意,甚至比起国外,我们的父母对子女有更大的责任心和牵挂,但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善于表达,我们做不到随时把“我爱你,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孩子”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们家也是一样,虽然我能理解,但心里还是会有所期待我们能转换一种相处模式。
还有一个就是很羡慕查理总是能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里获得鼓励和表扬。因为在我自己的记忆中,我没有获得过我自己爸爸妈妈的表扬,就算获得好成绩他们也没有什么对我说“你真棒”这样子的表扬性的话,而是“你要继续努力,不然下次就落后了”。不久前,我跟父母聊到这个事情,他们的解释是用激将法刺激我进步。我知道我的父母是爱我的,但因为他们从没有表扬过我,我总是会更期待别人的肯定在意别人的看法。
也就是在这两点上,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不仅超越时空还超越不同文化,让我产生了情感共鸣。开头说到长大了的我更喜欢看童话故事,也许也是希望在作者构建的那个美好世界里找到治愈自己的故事,找到童年的美好回忆,或者是对某一个美好设想的期待。
(刚刚又跟爸妈讲了这个问题,说我因为他们不表扬我而很需要别人的肯定,语气中有委屈。然后他们尴尬的解释他们其实心里也为我高兴,只是希望我未来更好!好吧,我理解和接受。只是我如果可以回到学前班的时候,我肯定不要脸的跟他们说,你们夸夸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