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即成长》读书笔记

2023/01/07

第一章:滑坡谬误:回避悲伤

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这是悲伤的五大阶段理论。否认,是悲伤之路的开启标志,它把大多数人痛苦的信息和感受都埋藏在无声的潜意识中。

我想经历过悲伤的人都有这个体会,面对悲伤,我们宁愿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经常对自己说的话就是:“这不可能,我不能就让事情变成这样,这不应该是我的人生,等等”。总之就是拒绝接受,是这样吗。

作者Cindy回顾了他们刚开始做心理辅导的一小段经历,她的丈夫达林说,在Cindy没有确诊的那段时间,Cindy感到迷茫和孤独,而达林也承认,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不再爱Cindy了。 因为出于自我保护,他无法和Cindy的情感产生链接,他只能尽力做一个尽职的丈夫:养家糊口,开车接送Cindy去诊所,照料孩子,以及支付医疗账单。他不得不从情感上与Cindy保持距离。Cindy也许无法真正感受林达的处境,他必须要经历如此缓慢而又痛苦的煎熬,他也许会失去他的妻子,眼看着她死去,却什么也做不了。 Cindy也无法接受,因为她认为深爱她的丈夫,爱他们的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她,却没想到他的内心已经失去了对她所有的爱。Cindy在确诊罹患癌症的时候,她的反应与丈夫达林截然相反:Cindy对周围的人产生了更陡的爱和不舍,而且她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达林,可是达林却失去了与Cindy的感情链接,他不爱她了。

Cindy愤怒了。她不明白为什么因为她生病了,也许会死去,她的丈夫却在此时选择收回对她的爱。 这是一件多么冷漠伤人的事情啊。 Cindy觉得,她对于达林来说就是个包袱,现在可能他们真的要结束了,达林真的选择离开了。

苦难会对一段婚姻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在事情发生之前,没有人能真正了解。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看到我们愿意看到的,比如Cindy在每次治疗中,每次手术,每次濒临衰弱的情况,医院医生的鼓励,家人朋友的支持,以及每次危机情况护士们都会握着Cindy的手给她打气,这些都是我们愿意看到的。而留给达林的,照顾者要处理医院留下的账单,无尽的不确定性,更多的创伤性的消息,以及更多的痛苦,这些都被忽视了。没有直接的支持,只有在每个回合的惊慌,沮丧和失去。达林当然会退缩!

我们当中真的有谁能够做到,忍受生活被全面进攻而绝不闪避的吗。

你看,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在痊愈的路上带领我们,包容我们,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走出悲伤。试想如果Cindy的婚姻破裂崩溃了,他们的孩子也会崩溃。他们的母亲处于慢性健康危机困扰,为了给妈妈治病,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们同样在压力中挣扎,经历跨洲搬家,适应新的学校,以及睡眠和行为问题。作为一个家庭,Cindy,达林和他们的孩子们都已经遍体麟山,筋疲力尽。而现在达琳承认了,他不再爱Cindy了。 但是达琳接着说,他还在努力。这就是为什么他会选择和Cindy去做这个心理治疗。 达林说,”我不想放弃我们”

说实话,读到这里,我非常感动。因为达林的话,他说他不想放弃彼此。我们都是普通人,有着各种各样普通人性格和天性中的弱点。但在关键时刻,有些人选择再继续尝试,不放弃。

Cindy也在书中说,作为夫妻,在这条疗愈之路上,达林的这句话,把他们送向了无比丰盈,珍贵的一站。

最初的他们,就像是末世的幸存者那样走进了咨询室,拼命爬出生活的流沙,在被摧毁的废墟上环顾四周,晕晕沉沉的左右徘徊。面对他们失去的东西,他们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去做,或者前进的方向究竟在哪里。但是他们的咨询师知道。他成了他们的灵魂在黑夜的领路人。他们所经历的一连串对丧失的反应,现在我们知道,应该是悲伤反应(grief response )。

其实很多时候,当我们陷入悲伤无休止的纠缠中,我们何尝不希望有这样的一个灵魂的指路人,带领我们从悲伤的死寂与黑暗之地走向光明。

回避的“潜水艇”: 否认

现在正式介绍一下,悲伤的第一个阶段:否认。

Cindy在书中介绍说,最初对悲伤进程划分为5大阶段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当濒临死亡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它的本意并不是要解释让人还好好活着的时候会有什么的体验。但是巧合的是,这种划分不仅适用于我们面临的死亡,也可以用于生命中各种形式的丧失。

我也可以这样理解,当丧失发生的时候,其实也是我们身体中的某个部分死去了。 丧失感和濒死感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1969年,伊丽莎白 . 库伯-罗斯博士在她的著作《下一站,天堂》写到:当濒临死亡的时候,人们首先体验到的是对其现状的“否认”,人们感到震惊,并否认它。

当悲伤发生的时候,我们却在否认悲伤。怎么会这样。也许身体和大脑感受到了悲伤,接近于濒死的状态,所以身体要保护我们,就要发出否定的信号来让我们大抵安全,理智的在这个世界上继续活下去。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我们“否定”的机制,那么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个每天都充斥着各种犯罪,意外,突发疾病的世界。如果我们每天都必须对这些事情进行一番思考,那么我们可能只会蜷缩在角落里无法动弹,不再愿意承受生活中的任何风险。因此我们的大脑帮了我们一个忙,—— 为我们在那些灼热伤人的事实面前建了一座隔离防火墙。把大多数我们看到的和经历的信息与感受都深深地埋藏在潜意识里。这让我们一方面能够感受到足够的恐惧,以便在灾难面前做好准备,制定应对计划,另一方面又不会使我们因为过度的恐惧而丧失行动能力,整日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如果没有“否定”,我们全都会被残酷的现实“烧焦”。

“踢腿步兵队”:愤怒

一旦否认坚持不住现实悲伤的冲击,(而且往往如此)现实便会冲破“否定”给我们带来的暂时的保护,让我们完全暴露在现实的重击下。然后伴随现实到来的就是“愤怒”  。我们会感到身体内部的震动,猛烈的指责和抨击。周围的人也很难靠近我们。处于这个状态的个体会对一切不满,发脾气。

愤怒也是一件好事,有愤怒,说明我们体内还有能量在涌动。Cindy说,当我们不得不与困境搏斗的时候,愤怒往往能给予我们极其强悍的能量,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它能让我们打起精神,处理生活中的那些烂事:痛苦的治疗过程,缺乏睡眠,三番五次的住院,资金不足,艰难的对话,欲火其他任何摆在我们面前的麻烦。

让我们来做个交易:讨价还价

当“愤怒”,这座火山的炙热也无法燃烧掉现实中冰冷的悲伤的时候。我们又会进入尝试与更高的力量协商并期望达成协议。比如病人想尽办法延长生命,分手的恋人死缠烂打也要复合,诸如此类的种种。然而,如果上天没有庇护,新的疗法不起作用,爱人不再回来,我们就会从绝望的悬崖直接跌落下去,进入一下个阶段“抑郁”。

迷失在荒野中:抑郁

如果一个人变得沉默退缩,开始哭泣,不愿意见人。这些都是典型的悲伤反应。悲伤在这个阶段,悲伤者的能量会非常的弱,他们就像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即疏离又绝望。Cindy用三个D来形容,抑郁(depression),沮丧(discouragement),绝望(despair)

我不得不说,这个时候的悲伤,往往猝不及防。没有任何准备,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悲伤就像早就埋伏在那里的强盗,突然跳出来,把你珍视的一切抢走。

Cindy把这三个D,形容为饿狼,像一群饿狼一样把他们包围起来,步步逼近,准备大开杀戒。而悲伤者对此毫无抵抗。

“拉链式并道”:接受

“事情就这样了”,“老天自由安排”,你会在悲伤的最后一个阶段,产生这样的感受:“我接受”。 准备走出悲伤,回归现实世界了。

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