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钻》——善恶双面生在世界最古老的大地——非洲,养育了一群黑色精灵。他们善良,单纯,勤劳。但也无知,贫穷,备受压迫。非洲这片红色土壤大地上满是掘金者的脚印,采钻者的血泪,还有黑奴隶的亡灵。就在这片神奇却又不安定的土地上拉开了《血钻》的帷幕。
《血钻》这部在非洲大地上拍摄的电影讲述的是军火商为了夺得血色钻石而引发的一系列夺钻战事。莱昂纳多所扮演的主人公丹尼为了夺得那枚鸡蛋大的血钻帮忙黑人所罗门找到儿子,最后实现了人生救赎。
不得不说,莱昂纳多在《血钻》中的表现真是非凡的出彩。我想正是因为莱昂纳多的世俗气息吸引了导演,也正是有了莱昂纳多的世俗气息才能完美的呈现出本质人性的点滴转变。让观众更能随着剧情去体会残酷无情的非洲大地上让人心酸的人情关怀。
其实谈到《血钻》,我不得不好好讨论下好莱坞的电影特征。谈到好莱坞的特征我们首先要先了解美国的类型电影机制。美国的类型片无疑是全世界商业电影争相去模仿的典范:固定的情节,典型化的人物,既定的图解,相似的背景这一系列的特征就是好莱坞类型片最为典型的标签。也正是是由于这些结构似得的特征让好莱坞的电影受到了票房的保障。而美国是一个爱财的国家,用之有财而取之有财,所以美国人热爱商业电影。但是我们回头看《血钻》,就会发现,其实《血钻》并不是典型好处上的美国商业电影,它有着更多艺术电影的血统。能够称得上是部商业艺术片。它的商业元素在于西部片的模式和情节,还有吸引人的探险和枪战场景。艺术元素则是电影中暴露无遗的政治批判,钻石产业链下的深刻揭露,还有泛泛众生的人道主义宣传。那么,我只想说,既能算商业又能算艺术的电影才是所谓的好电影,《血钻》就是一部。
对于艺术商业大片的血钻而言,我想分析下该片的剧情,也只有从最基本的剧情进行分析,才能找出《血钻》的商业与艺术电影完美结合的成功之处。
在赛拉利昂空旷的大地上人们幸福的生活着,所罗门一家在村庄里过着普通的渔民生活,直到有一天革命军的到来,让所罗门的妻儿亡命天涯,他自我也被革命军抓去当淘钻工人。但是命运往往就是眷顾最可怜的人,所罗门淘到了鹅卵石般的钻石并把他藏了起来。在牢里所罗门有钻石的事败露出来。丹尼和革命军的头领都为了争夺这颗钻石而各自出招。自此,《血钻》第一段叙事体就此完成。从这段叙事框架上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影子,剧情以叙事服务为中心,简洁明快的故事框架架构出了《血钻》事件起因。整个第一段叙事体以所罗门找到钻石为冲突高潮点。
这种传统的叙事方式完全就是好莱坞商业电影必走的套路,叙事加交待真是百用不得其烦的方式呀!但是我们也同样能够在这个段落中找到记录电影的影子,完整恢宏的环境交待。非洲残酷的国内动乱,联合国的纪实会议等一系列镜头的融合让我们也有了种真实电影的认同感。这种记录感何尝不是艺术电影必不可少的特质呢?
随着剧情的推进,《血钻》进入了叙事转折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二段叙事体,第二段叙事框架讲述的是丹尼为了夺得钻石与所罗门相互合作,丹尼帮忙所罗门找到了妻子孩子。另一条叙事线索是革命军头领也为了找到钻石强迫性的把所罗门的儿子培养成了杀人不眨眼的童子军,以此来威严和牵制所罗门的夺宝行动。这段双线叙事充分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方式进行讲述表现。通体清晰紧密,环环相扣。导演运用了美式类型电影的缝合理论让其蒙太奇客观保守的表现出寻钻的艰险,同时导演也运用了积累蒙太奇方式场景快剪的表现了小所罗门颠入魔窟变成冷血杀人机器的点滴路程。这种积累方式是一种量的积累,它所爆发出的震撼实则是客观明朗但又强制封闭视听体验。这明显能够感觉到导演的属性确实还是名副其实的好莱坞派。
第三段叙事体也就是《血钻》的最后收尾式叙述。丹尼为了救所罗门和他的儿子,放下了逃生的机会,把血钻石物归原主,目送所罗门所乘坐的飞机远去。从此长眠于这片让他爱恨交织的非洲大地上。这段叙事是整个电影的高潮段落,首先从夺宝局势是是一个由弱到强的逆转,其次从丹尼这个主人公的人格上也是一次由坏到好的转变。这个段落看起来更像是一次凤凰涅槃的华丽转身。让人性的善与恶在此交织。最终结果就是丹尼的善良本质战胜了利益的邪恶,让他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洗净铅华永得安详。
第三段其实个人觉得的更趋向于艺术电影的表现形式,该片结尾显然不是好莱坞商业类型片似得花好月圆的大结局。但是这种并不完美的结局更加真实,同时也更加让人有所深思和震撼。残缺也许就是一种别样的美吧!
善恶就在一念间,善与恶本来就是一对孪生的兄弟。当利益熏心时就戴上了恶的嘴脸面具,而当看尽浮华之后就必然有了善的桂冠。我想善恶双面生就是这个含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