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图片来自豆瓣

作者吴晓乐在读台湾大学法律系期间,兼职家庭教师。以家庭教师、旁观者身份,写了关于9个不同家庭的(目前读到第8篇)父母对孩子不同教育态度的故事。简单总结9个家庭如下:

家庭 故事名称 父母与孩子羁绊
1 人子与猫的孩子 强势的母亲,自卑的儿子
2 一脉不相承 名校父母的女儿,却很普通,母亲选择跟女儿一起成长
3 必须多动 母亲迫于父亲压力,将压力转向女儿,为学习不好找到释怀的理由
4 私的迷思 低学历辛苦工作的父母,给上贵族学习的女儿带来压力
5 他没有家了 父母不爱孩子,孩子放逐自己
6 天赋 姐姐学习优秀,儿子有运动天赋,父母竭力矫正儿子
7 衣柜中的小剧场 父母不接受孩子同性恋,孩子内心煎熬
8 怪兽都聚在一起了 父母控制孩子,孩子恨父母,拒绝学习
9 高材生的独白 优秀女儿不能与威严母亲和解

书中隐隐约约提到,孩子最怕的两件事情:

  • 跟其他孩子(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比较
  • 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或重视,被父母放弃

作为未婚人士,看到书中的描述,也能感同身受,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为书中的父母和孩子感到悲哀,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作者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作为发达地区的台湾,家庭教育故事都如此让人感触,作为发展中的大陆,不会比书中的描述更乐观。不光是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父母与孩子的羁绊都很类似,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

  • 控制型父母的心理
    孩子的生命是自己赋予的,所以孩子的未来也要由自己来书写,至于孩子的情绪、想法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他们不成熟,他们现在虽然不能理解,将来肯定能明白自己的用心。
    对于被贴上控制型父母的标签,他们不同意,并给出千篇一律的解释:为了孩子好。
    实际上有点自私:
    按照社会公认的成功培养孩子,如果孩子成功,自己收获了成就感,得到社会的认可、别人的羡慕;如果孩子是异类,在当前攀比心理盛行的社会,自己会感到难堪、感受到压力(亲人、同行)。不作为会让自己坐立不安,强加干预可以平复焦虑的内心。
    但也很心酸:
    父母对成功的认知单一,物质富裕即为成功。经历过生活鞭子的抽打,活得像陀螺的父母,深感生活的艰辛,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老路。依靠父母生存的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所以父母强制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孩子,并执行。
  • 弱势的孩子
    孩子是有独立思想的生命,跟父母的生命是平等的。
    家庭环境是自己生存的唯一空间,为了生命安全,不得不向强势的父母妥协,不能偏离父母设计的人生路线。在强势家长的环境下,不少孩子的性格会成为以下两种类型:
    自卑型:尝试轻微地质疑,却得到强力地反对,学会了逆来顺受(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原理),不再有天马行空的想法,自己的思想被抑制,行为被限制,天真的眼睛变得空洞,接受必须服从的现实,延续到生命的各个阶段;社会不欣赏个性,只偏爱千篇一律的统一(广播操、广场舞)。
    叛逆型:坚持自我,跟父母决裂,让父母的希望彻底破灭;
    不管最后是哪种类型,权威父母的爱,得不到孩子的真心。带着不愉快童年的记忆,当初对父母的依赖、崇拜都会慢慢消逝,最亲近的人最终变成最陌生的亲人。逃离原生家庭成为了孩子心里一直期待的事,但是自己无形中却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孩子组成的新家庭,在无形中成为了父母的复制版。

父母的控制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很难消除的,也许会伴随着一生,无论父母当初的理由是多么华丽、多么无私。

我也在反思,如果我成为父母,会如何教育呢?能逃脱重蹈覆辙的命运吗?相比“教育”二字,我更喜欢“陪伴”:

我不会打着游戏,却让你去做作业;
我会在装满书的客厅读书,让你也忍不住拿起一本一探究竟。
我不会过着贫穷的日子,让你去追求富裕的生活;
我会在读经济学的时候,给你开立一个银行账户,让你尽早理解货币的本质。
我不会告诉你该爱谁,该选择何种人生;
我会给你讲述我理解的爱,我经历的人生,其他人书写的人生,你的选择题,由你自己选择。
作为我自己,我会有自己的生活;
作为你的父母,我愿做你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
耳濡目染,陪伴成长,这就是我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2020/03/19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Rove City Centre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