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以“诗仙”尊称的李白,曾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诗的大意是: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摒弃当官,不走仕途,一生闲云野鹤,年老时仍在山间云中逍遥自在。明月之夜,常常把酒临风,饮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于自然美景。高山似的品格,我怎么敢仰望?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孟浩然:丰富的山水诗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

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生命活力。
重“兴象”,也是孟浩然诗歌最重要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对孟浩然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得出以上的结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第一首,作于孟浩然应聘入张九龄幕府之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的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该诗大意是说:山色已昏暗,猿啼声声,听来让人忧愁。夜色之中,大江急流,令人思归。晚风吹来,两岸落叶萧萧;月光之下,一叶孤舟飘摇。建德不是我的家乡,遥想扬州旧日友人。思乡伤感,无可奈何,只能将两行热泪,遥寄到大海西头。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该诗大意是说: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这首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但是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以上三首诗之中,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表现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