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省、市组织工作部署要求,江源区始终坚持“规定动作不做样、创新形式不重样、服务中心不走样”的培训思路,积极探索建立“3+3+3”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推进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打造三种课堂,激活培训“新模式”。线上课堂,全面覆盖。依托直播软件打造领导干部“云课堂”,利用“云课堂”覆盖面广、传播力强、灵活度高等优势,坚持以工作需求为导向,将专业能力提升作为主讲内容,创新授课形式科级干部开展线上直播教学,为干部充电赋能开辟“绿色通道”,目前,已组织卫健、水利、信访等10余名“一把手”直播授课,培训领导干部3000余人次。红色课堂,培根铸魂。结合不同群体不同类别培训需求,发挥红色资源优势,通过开展线上红色故事宣讲,线下红色教育体验等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活动,让红色教育进机关、进农村、进校园,依托抖音、电视台直播2次,播放量达到1.2万人,开展红色教育进校园4次,覆盖教师、学生1560人次。民生课堂,精准灌溉。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结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两山”理念等民生工作开展专题培训,建立“区委书记带头讲、党委(组)书记定期讲、支部书记及时讲”的三级书记讲课机制,以“精准滴灌”的培训方式推动作风大转变、工作大提升。
完善三类智库,激发培训“新动能”。打造“师资”智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实效”的工作理念,结合本地师资情况,从党校教师、领导干部、优秀人才、业务骨干和致富能手中遴选政治理论水平高、专业功底深厚、有较强教学组织能力的教师进入师资库,分别讲授政治理论类、党性教育类、业务知识类、案例教学类课程,目前,培养讲师89名,其中,入库师资25名。打造“课程”智库。组织党校、党史、文广旅局等8个单位成立“红+绿”课程研发小组,全面参与全市“红+绿”课程研发,编写整理的《日本侵略东北的剖析与警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保护与治理》等课程在全市得到广泛推广。年初以来,共收集课程56条,储备特色课程、教学案例等15门(个)。打造“基地”智库。将党性教育基地建设作为深入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重要举措来谋划,注重加强区内红色资源整合,对全区各个现场教学基地的教学主题、接待能力、教学场所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已挖掘红色教育资源33处,其中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省级党史教育基地1处。
健全三项机制,激励培训“新效能”。完善培训管理机制。认真落实中组部《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培训班带班管理人员全程监督负责制,全程监督培训开展情况,对无故缺席培训或找人替学情况进行组织约谈或在一定范围内给予通报批评,并作为考评奖惩、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完善培训考核机制。为进一步增强平时考核实效,建立“共性+个性”的评价体系,做到科学精准考核评判,坚决杜绝“平时不算账,年终糊涂账”的现象,切实把加强平时考核建设落到实处,通过建档管理,对培训全过程进行复核,确保培训班真正取得实效。完善培训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作用,强化工作研判,及时研究解决事关干部教育培训的重大问题,年初向本级财政报送干部教培训经费预算,同时,积极争取区管和市管党费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党校教学、教学基地及硬件建设等方面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培训环境,强化培训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