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一个在中国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词,几乎每一个中国故事中都少不了她的点缀。不论是昔日的“孟母三迁”,曾经的“岳母刻字”,还是诸葛武侯的《诫子书》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谆谆教诲,都因着“家风”而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但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家风”就如秋来乘风远航的落叶渐渐凋零,只在脑海深处留下一段段想象,在客厅的中堂上写下一句句龙飞凤舞却又晦涩难懂的中国字。
十九大以后,全国都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又一次如门前老树上芳华又吐的新芽,似院里枯木逢春又含的花苞,满是生机和希望。既有老树的沉稳厚重,枯木的古风苍劲,又有新芽的悄悄复苏之心,花苞的含情待放之意,不可谓不深情,亦不可谓不新鲜。
就在全民皆言“家风”,万众重觅“家训”之时,让我给大家讲一种特殊的,无言的家风。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石油人,和曾在雪域高原、瀚海大漠、烈焰火洲、洪荒戈壁、无边汪洋中奉献青春,无私奋斗着的石油人一样。他有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就是这样一位老石油人,这样一位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奋斗半生的人,在我的记忆中,却没有丝毫有关“家风”的星星点点,也想不起他在家里有任何成文立字的家规或是家训。总之,我似乎想象不到他和“家风”有丝毫的联系,任何的瓜葛。
等我毕业以后,我和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石油人,成为了和宝石花丛中万千努力绽放着青春和热血的宝石花一样,一朵顽强的宝石花。自从那天开始,我对我的父亲逐渐更加熟悉,慢慢更加陌生。熟悉的是他的工作日常,陌生的是他的无私奉献;熟悉他脚下的土地、肩上的责任,陌生他坚守的位置、不变的信念;熟悉他渐渐佝偻的背,陌生他努力挺起的脊梁。
就在某一个瞬间,就在那个万千思绪交汇,心魂归位的那一刻,我开始清晰,开始明了,似乎开了天眼般的清晰明了。
原来,这个家不是没有“家规”,也不是没有“家训”,更不是没有“家风”,只是愚蠢的我没有真正理解“家风”,也没有明白“家风”,我对“家风”竟和对我的父亲一样地陌生。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由于工作的原因,似乎什么都不管,也很少有机会管。可仔细想来,父亲的影响却一直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着我,罩着我;又好似一个隐形的模子,塑造着我的形象,约束着我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世的方式,甚至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安排我去干某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我会假装听不见,或者凑懒而不急时去干。想来是别人家的孩子,要么被大声呵斥着去干,要么被狠狠地揍一顿之后继续去干,估计不仅逃不了干活,可能还会有被骂或者被揍的福利在等着。可我的父亲,会默默地自己去干,没有对我的责备和呵斥,更没有被揍的福利予我。总之,在我这二十几年的记忆深处,每一回,竟都是如此。可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居然有一种比挨骂和挨揍更加难以让人承受的自责和愧疚深深地触动着我。
我的父亲兄弟姐妹较多,爷爷奶奶走的也早,所以是他们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搀扶,相互扶持着走过那一段段艰难困苦的铮铮岁月。自然而然我的堂表兄弟和姊妹也就较多,可我们一辈人无法体会他们那种没娘儿之间的相互怜悯和照顾,自然也就没法体会他们会为了彼此,牺牲自己家庭的美好富裕的生活,而让几家人的生活保持在一个基本持平的生活线上;也没法理解他们放下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把钱借给兄弟姐妹去维系生活,供孩子读书;更加不理解他们自己借钱花,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弟弟结婚的时候能出一出风头,把婚礼办的洋气大方。
就在这样的不理解中,我度过了我有兄弟姐妹陪伴的童年,有哥哥姐姐呵护着上完的初中,又帮助弟弟妹妹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想来,父亲干活做事时的身体力行,难道不就是一种无言的“家风”?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和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团结,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特殊“家风”?
就是这一种无言的“家风”,连着我的成长轨迹,笼着我,罩着我一路踉踉跄跄,却又踏踏实实地躺过童年的那条小溪水,少年那条乐呵的小河,还有青春这条有点浊,混搅着泥沙和激情的江湖水。一路高歌,奔向那时而欢腾跳跃,时儿风平浪寂的人生海洋!
在那儿,定将积淀了人世的仓桑。也必定储窖着爱情、亲情、友情等诸多情谊的精心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