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批评自古以来,都是非常严肃的话题,不达到一定的理论学养高度,一般是不会轻易在书法上进行评论和批评的。
比如说唐代的孙过庭,张怀瓘,宋代的米芾,明末的董其昌,清末的刘熙载,康有为等,他们都是在学养上有着丰富的知识,在书法实践上也有着超乎常人的耐力了并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里,除了张怀瓘,刘熙载外由于其书法墨迹流传比较少,且不以书法名世外,其他人书法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高峰。
而古代书法评论重在深度挖掘,在审美,技巧,笔法上进行详细的论述来确定书法家们的水平和地位。是真实性的阐述而不是单方面的吹捧或者批判。
即书法批评不是大众化的,而是专业性非常强的理论研究,千年以来,书法批评都是小众中的小众。由于批评需要对书法有着纵深的研究与实践,还要对对其他方面如儒释道等有着广泛的研究。故此书法评论是非常谨慎的一件事,它涉及到批评者对书法的认知,对审美的评判以及对被批评者书法多方位的研究及思考,才能从理论上进行评判。
即便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书法批评也不是那么广为人知,即从事书法批评的人寥寥无几,整个书法圈也就那么几个人敢于对书法家进行学术性批评。这里并不是说书法批评会得罪很多人,重要的是对书法的理解与认知是否有相应的高度。
而当下却恰恰相反,什么人都对书法指手画脚,仿佛会写汉字的人就有资格对书法进行品评一般。甚至"我不会写,但我会看"这种对书法毫无了解的人也以各种言论来对书法说三道四。
最近有一种言论充斥网络,即"大众认为是好的艺术才是好艺术""大众认为是好的书法才是好书法"。这种言论正常吗?个人认为非常不正常。
这里的大众毫无疑问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专业和职业从艺者,所有人都是大众的一份子,当然专业人士也是大众的一份子。
第二类,艺术爱好者,票友,这个群体有高有底,有的人水平达到了专业水平甚至也有不少超过专业水平的。但也有不少爱好者是入门级别,水平审美不那么高。
第三类,就是对艺术毫无所知。
那么"大众认为好的书法才是好书法"是指哪类人群?是指第三类群体吗?
如果是指第三类群体,他们对书法毫无所知,甚至从来没拿过毛笔,他们对书法的认知和理解几乎是零。那么,他们从哪方面来评判书法的好坏?唯一的就是从感官来确定,可是这种感官直觉来确定就是好的吗?
答案可能令我们感到很意外。
笔者就曾经拿王羲之《兰亭序》和赵孟頫《洛神赋》唐伯虎《落花诗册》文征明《滕王阁序》这四本字帖问过几个种地的农民,他们可是从来没拿过毛笔的大众,连钢笔字一年也写不了一千个的那种。
我问这四本字帖哪个写的好。(问了十个人)给出的答案是四个人觉得唐伯虎写的好,三个人认为文征明写得好,三个人认为赵孟頫写得好,没有人认为《兰亭序》写得好,这是从感官直觉上来判断的。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农民判断的没有错,因为我拿的这几本字帖都是最好的行书字帖。之所以没有人认为《兰亭序》写得好,就是觉得《兰亭序》写得勾勾抹抹乱七八糟。其它字帖觉得好就是因为页面干净无勾抹,至于好在哪里,他们都说不出来,只是说感觉挺漂亮。而我再问,这些漂亮的字喜欢吗?答案则都是不喜欢,原因很简单,字是漂亮,但不符合农民的审美。更确切的说,我们就一个农民,字再漂亮,花了呼哨的也没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