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家、诗人--贺知章
作者 兰 云
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父亲贺彪,当贺知章7岁时父亲去世,此后由母亲独自抚养,生活十分艰辛。他是唐代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四明狂客,浙江萧山人,是盛唐时期的重要诗人。贺知章少时以文词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状元,成为浙江历史上首位有记载的状元。历任国子四门博士、礼部侍郎、秘书监等职,官至正三品。他36岁中状元,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三朝,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晚年以86岁高龄告老还乡。玄宗赐镜湖一曲并御制诗送别,后来肃宗皇帝追赠其礼部尚书。其诗作《咏柳》《回乡偶书》语言通俗、意境清新,尤以童真视角著称,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句,展现了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让后人羡慕!
在唐诗的璀璨星空中,贺知章是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他的一生,跨越了初唐到盛唐的辉煌岁月,以其卓越的才华、旷达的性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贺知章,他生于公元659年,恰逢唐王朝经济繁荣、国力昌盛之时,虽出生于传统封建官僚家庭却家道中落,但凭借族人的帮助和母亲的辛劳,他仍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声名远扬。
公元695年,36岁的贺知章考中状元,成为古代浙江地区第一个状元 ,自此踏上仕途。他的官场生涯颇为顺遂,历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礼部侍郎、秘书监等职,在长安为官近50年,历经武则天、唐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深受唐玄宗器重。在朝为官期间,贺知章以“清谈风流,不事苛察”著称,他为人旷达不羁,善于结交朋友,在初盛唐时期的文人墨客中拥有众多友人。他与同样文采斐然的张旭、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杰”,又与李白等并称“饮中八仙”。他曾与李白在长安相遇,读李白的《蜀道难》后,惊叹其为“谪仙人”,并解下御赐金龟换酒,与李白畅饮,传为文坛佳话,后来还向皇帝推荐李白,使其得以任命为翰林学士。
贺知章的诗歌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以绝句见长。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涵盖了写景、抒怀、送别、边塞等多个领域 ,既有《咏柳》《回乡偶书》这样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有《唐禅社首乐章》等歌功颂德的祭祀乐章。《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巧妙的拟人手法,描绘出春日柳树的婀娜姿态,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将无形的春风比作剪刀,新奇而贴切,充满了生活情趣。而《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以白描的笔触,记述自己告老还乡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千百年来引发了无数游子的共鸣 。他的诗歌语言自然纯朴,不假雕饰,在当时齐梁骄奢淫艳的诗风影响下,独树一帜,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主题和思路。
除了诗歌,贺知章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尤擅草书。他的书法作品笔法秀美流畅,结体平稳大气,墨法变化丰富。虽然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不多,但件件都是精品,如日本皇室收藏的草书作品《孝经》,从中可看出其高超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的书法与诗歌一样,充满了自由奔放的气质,体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86岁高龄的贺知章时任秘书监,却毅然选择辞官还乡。唐玄宗李隆基多次挽留无果后,亲自赋诗饯行,并下诏让朝中文武放假一天,在城外大摆御宴,皇子皇孙和百官为其饯行,还赐他镜湖剡川一曲,其子也得以升官。回乡后的贺知章,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与里中父老相宴乐,不复问朝廷事 。此时的他,将朝堂的锋芒化作乡野的温润,在故乡的山水田园间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他写下了著名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在对故乡风物人情的描写中,蕴含着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不久后,贺知章在故乡去世,享年八十六岁,去世后被追授为礼部尚书。
贺知章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他以狂放不羁的性情、清新自然的诗歌和精妙绝伦的书法,成为盛唐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在朝堂与江湖之间从容流转,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保持内心的豁达与本真。他的诗歌和书法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他人生态度和精神世界的写照,让后人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感受到他的风采与魅力,品味到盛唐文化的独特韵味。
原创
2025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