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看到过一种方法。
说是在遇到两难境地又必须要进行选择的时候,可以试试将一种答案的好处和坏处,列在一张纸上,进行比较。
之前我一直没弄明白,这是怎么进行比较的。
是比较好处和坏处的条目多?还是对它们的价值重新以一定尺度规划出轻重?
现在看来,没学会这种精明的选择比较,显然是因为我似乎还没有遇到过值得如此考虑的事情。
在每一次,过程中看起来要认真选择,到了最后,我总是那么率尔操觚,那么急躁且不科学。
而实际上,我终于在近来才认识到,这种精明的选择是不经考量的。
这倒不是,要走一步看一步的过潇洒人生(大多数人,在凋朽时安慰自己的常用语)。
而是说,在我看来,经选择和未选择的道路充满着偶然与必然,以及价值尺度的界定。
这两者的存在不止使人们产生了对未选择的道路的臆想,又足使在抉择时理性比较不能实现。
01
谈到道路,自然有鲁迅先生的名言横在空中。
西哲哈耶克,也有类似的论证。
他说:
“乡间小路的产生,是许多个体分别选择、然后自然叠加形成的。
没有经过集体商议和规划,是一种自然演化的结果。
是一切偶然催生的必然。
尽管这有些集体性无意识选择道路的意思。
但是在抉择过程中还是体现选择道路的偶然与必然的微妙联系。”
这样一种集体产生的自发秩序,或许也是“善”、“义”等命题的由来。
前两天某朋友问我要不要转专业?
但他没有直说,而是采用了另一种说法.
他问我为什么选择熊掌而不是鱼?
在我们两人的话语里,鱼是易得的,而熊掌是珍贵的。
就是在这种两种都有好处的时候,只能提醒自己再理性、冷静,但最终也是什么都抉择不了。
我回答道,焦循在注这一段话的时候,只是说
“熊掌,以喻义。鱼,以喻生也。”
也就是说,孟子只是用此来声扬自己对“义”的推崇。
孟子特别喜欢类比证明,但用比喻论证实在是冒险的证明,也是证明的冒险。
“章指言,人之欲善,由水好下”,我们断不能指责孟子不懂地球引力,但我们就只能以此来证立一种道德观点吗?
02
再回说比喻,这个比喻论证可以证立其真,也可证立其伪。
也就是说,水永远向下,只能比喻人性有一固定趋向,但并不能证明它的具体方向。
我们把孟子的原话改动一个字看一看:“人性之恶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恶,水无有不下”,这个比喻仍然成立。那他能证明什么呢?
在我看来,孟子最起码能证明,这种由自发秩序产生的价值观念,是无法论证的。
但是我们还是要行善事,去选择符合“义”道路。
而这不止是因为在孟子之前的先贤早就趟出了这条乡间小路。
纯粹是因为我们至今仍是这一条路的参与者,不止在面临分叉路口的时候。
我们希望这条路吸引鸟来筑巢,长出新的枝桠。希望与友在行走的时候,谈谈笑笑。
03
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推崇价值一元论,因为这无异于递给理性主义找到其所追求的本质一把刀子。
对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来说,这似乎可以帮助我们断绝对未选择的道路的犹豫、徘徊,会极大的缓解生活的不确定性。
以赛亚·柏林说:
无论对于理智还是情感,都是一种深刻的满足。
但以赛亚·柏林最核心的主张却是价值多元论。
他认为,理性无法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
他提出“不可通约性”,就是说你找不到一把能够通用地衡量多种不同的价值,把它们排出上下高低。
一种价值有它独立的内涵,不能被换算成其他价值。显然,柏林的思路,可能为一些倾向偏激和孤僻的人提供毒药。
但实际上我们对待未选择的道路有的迷茫和憧憬,和那种因为相信未来生活的无限的可能而激发的斗志和幸福,多多少少都资于此。
朋友终于做出了选择,只是因为另一个朋友一句大俗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