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日子都清澈而饱满。”是郝晓东老师在《未来教师》第二章中的一句话,我很喜欢这句话。
我理解的“清澈”,是琐碎中的认真,是忙碌中的从容,是杂乱中的恒定,是怀疑中的负责,更是敬业中的专业。
我理解的“饱满”,是心态积极,情绪高涨,工作踏实,是眼中有光,心中有爱,手中有法,脚下有路,是“看见”的视野、“平视”的姿态和“成全”的方向。
郝老师说成长的核心是创造,这让我也颇有感触。他说:“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创造不是非得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不是刻意一鸣惊人,不是一定要惊天动地,而是点点滴滴的新尝试,新突破,新探索。”
其实创造对于我们来说,不要觉得自己的能力遥不可及,按照晓东老师的观点,对于习惯做笔记的读书人来说,第一次画思维导图就是创造;对于很少动笔写作的老师来说,能静下心来书写就是创造;对于经常忙于开会、检查的校长来说,带领老师们专业成长就是创造;对于忙碌于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的老师来说,带领孩子们精心美化、绿化教室,也是创造。在孩子生日的时候,给其写一封信,是创造;精心给学生组织一个生日仪式也是创造。创造就是突破自我,是创造意外,就是主动承担,就是挑战不可能,就是向这个世界绽开一朵灿烂花!
这段话引发我深深的思考:究竟是什么阻碍了生命成长?在主观、客观众多原因中,自身固有思维模式是最重要的“天花板”,成长思维者在逆境中寻求突破局限,固定思维者在困难中畏缩不前。实现成长,就要敢于挑战自我,拥有成长型思维,始终目标明确,迎接一切挑战,做没有尝试过不敢尝试的事,在痛苦艰难的淤泥中觅得滋养生命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