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杨绛传》有好几天的时间了,读完这本书久久不愿放下的那份情愫总想记录下来。
杨绛,原名杨季康,出生在书香门弟。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热爱读书。在清华园,与钱钟书一见倾心,此后,他们相知相恋,婚后分别在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求学。三年后,回到祖国,开始了他们艰难却努力、坚韧的相伴相惜的人生路。
最打动我的是杨绛与钱钟书两夫妻相知相惜的一辈子。钱钟书的一句“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多动人的赞美,多真挚的情意!
在国外,为了让钱钟书吃好吃饱,杨绛尽是不怕辛苦,自己学做红烧肉、炖菜、烧鱼等。后来回到祖国,在上海与钱家一大家人在一起,杨绛的贤惠尽是得到了要求严格的婆婆的赞美。后来一次又一次的上山下乡活动,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分分合合,但是,钱钟书能够一天一封信的节奏给杨绛写信,也许正是这份深情,让他们都能一次又一次勇敢、淡然地面对那些非难与侮辱。
两个人都是那么富有才情,但是又是那么低调不张扬,按他们的话说,“一心只为做学问”,不管那些名利与钱财。在牛津大学,他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还在比赛谁读的多。两个心心相印的人,能够整天整天地沉浸在自己喜爱的书海中,那是怎样的浪漫与满足。在家里,也常常是,你写书来,我写剧。他们还相约,写好书后,相互为对方题写书名。我想,这比任何的海誓山盟都更刻骨铭心。
晚年,钱钟书先生得了膀胱癌几次入院做手术,身体非常虚弱,本是身体虚弱的杨绛,尽是亲力亲为地为钱钟书做鼻饲食物,让他的生命又维持了四年以上。她说:“钱钟书病重,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最让人痛心的是,在钱钟书病重期间,他们最爱的女儿钱瑗因为太拼命于工作,身体跨了而走在他俩的前面。就这样,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送走自己最爱的两个人,只留下自己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在世上。但是,杨绛先生没有让自己沉浸在悲痛中,而是如她所说,“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下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杨绛先生把钱钟书先生留下来的大量的手稿、读书笔记进行整理,累到失眠,直到《钱钟书手稿》印成铅字出版,她才如释重负。
之后,她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在阅读、写作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译作《斐多篇》等一部部的作品带给世人更多的启发与思考。
杨绛先生,封面上那秀气、慈爱,又满是智慧的面容,让人敬仰。这颗辉煌的星整整燃烧了105年,作者说她是开在墨香里的兰芷,确实,其散发的幽香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