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前,我希望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如何给生活做“减法”。10天后,我收获的远比我期待的多。
《少做一点不会死》这本书的内容就像它的主旨一样——“少即是多”简练。第一天就看完了整本书的我,感觉给自己挖了一个好大的坑,整本书共215页,六大原则的阐述共61页,后面154页都是实操步骤”。六个原则写六天,后面几天我总不可能抄写步骤打卡吧?
带着这种困惑,硬着头皮也只能继续写下去了。出乎意料的是,最后的我,很感激它的“少”,因为它的“少”,逼迫着我去深究作者每个观点,去死磕.每天的打卡前,我都会拿一张A4纸,针对一个观点去做思维导图。那个时候我的大脑,伸出了许多的触角,伸向过去的自己,现在发生的在身边的人和事,未来的生活,每个能和书中观点有点关联的都被我拿来分析。
就这样,我写了15张纸,还画了两幅画,获得了一次今日优秀和一次最佳勋章,还做了一次分享。比起其他老铁,我微不足道,但是比起上次清单主题营的我,进步已经很大了。
通过这种方式,我能清晰的看到自己走来的一路,能切实的感受到自己悄然细微的变化、成长。
成长的感受如下三点:
一、 多去聆听,原来最大的受益者是你自己。
聆听1
熊可老铁在一次分享中的一段学诚法师的一段话:
每个人都是特别的
又都是普通的
当你感到自己“特别”而慢心骄傲时
要去想:我只是个普通人
当你觉得自己太“普通”而感到自卑沮丧时
要去想:我是特别的。
这段话回答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一个人到底是应该追求独特,还是应该甘于平凡。原来最恰当的人生是寻求两极间的平衡点。带着这个感悟回头再来看书,发现作者提出的两个原则——自我设限和抓住重点,正是教我们如何客观的看待自己和主观的发现自己。由此引发的深入思考,才让我完成第九天的打卡内容。时至今日,这段话还是时常浮现我的脑海,在我骄傲自满的时候,提醒自己就是一个最普普通通的人;在我看到别人完美案例而感到自卑时,我坚定属于自己的路,坚持走下去。
聆听2
开营前,安叔关于读书笔记的分享,“读书笔记不重要,打卡不重要,能不能引发别人的启发也不重要。把每次的读书笔记都当成一次你触摸你认知边界的过程。”这段话,在我每次自卑于自己的格局有限时,都提醒我写作的初衷,在于探讨我自己,我希望每次的写作过程就是剖析自我的过程,毕竟,如果我连自己都搞不清楚,又有什么理由去批判别人呢?
二、生活才是你最好的老师
什么人对你最重要?
回答:坐在你对面的那个人
什么时刻对你最重要?
回答:现在拥有的时刻
什么事情对你最重要?
回答:现在在做的事
作者提出第四个原则:活在当下。告诉我们学会专注,才能活在当下,是获得幸福的关键。在这十次的打卡中,我尽力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去分析自己,希望把自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感悟写出来,追求读者看到时的“画面感”,并画出了两幅头脑中的画。
李小璇老铁的评价——“有生活的温度”,让我感受到,源于生活的创作,最能打动人心,源于生活的感悟,最有力量。
三、优秀来源于刻意练习
我以为每次的优秀作品都是一次灵感的光顾。当灵感不在敲门,我想要退缩。可是,这次,我劝自己,只有十天,大家都在努力,都在进步,一定要坚持到底。
明白了自己逻辑上的不够严谨,我就在每次打卡前写出大纲,反复推敲,以求画成一个完整的圆圈。先完成在完美,第一遍的写就是随心所欲,把自己的感想都写下来,第二遍进行推敲,试读,自己都读不顺的删掉,第三遍的时候检查,逻辑上的没问题,注重如何打造“画面感”。感觉就像一个雕刻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作品中,修修改改,致力打造心中完美的”大卫“。
樊登老师分享《刻意练习》的书时讲道,专业运动员的不同之处,是他们把运动当作一份事业来进行刻意练习,而我们是把运动当作了一份娱乐来消遣。如果我们想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写的过程不会都是舒心畅意的,有焦躁、有失意、有怀疑、有挣扎。每次的优秀作品都是一次次的否定、修改,都来源于一次次的刻意练习。
以上就是关于精读主题营的感悟,多谢!
非常感谢我所在的九中队温暖的陪伴,感谢点评组的辛苦付出,感谢管理组优秀的组织。非常期待下次的主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