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园
相识见面时,对方双眼放光,激动地抓住你的双手感叹道:“亲爱的,你又瘦了!”
老同学聚会上,豪车钥匙在桌上办展,车主们畅谈公司运作、创客空间、IPO承销、A轮、B轮和C轮。
过年的饭局上,七叔八婶热情地打听有关你的老三样:谈了没?结了没?生了没?
相亲结束临走时,对方终于按耐不住好奇,旁敲侧击地问起了你的房和车……
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面具厚重不堪,谄媚、伪装、八卦、势利,挑战着你的社交面孔。
叔本华说:“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性、他人感情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
这时的你一笑置之,且用一股礼貌的“性冷淡风”,泯灭无数蠢蠢欲动的小火苗。
“高冷的他们充分利用网络的圈层和茧壳,在自身信息的封闭圈中自得其乐。”
性冷淡风范的社交方式已在互联网上“造反”。
“亲”这一淘宝体称呼大势未去,但从最初的亲昵和卖萌之感,悄然演变成了现在有些反感和扮熟的意味。一些人开始强调距离感,希望表现出生疏但又不至于不够友好的社交态度,暗示“你跟我不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在网络社交中具有“性冷淡风”的人通常有三种表现特征。
第一,语言风格比较高冷,形成自娱自乐的信息闭环,很难与他人互动。第二,当别人试图和他连接时,他表现出冷漠,甚至轻微敌意。第三,当他遭受到对抗性的语言攻击时,不予理睬,仍是云淡风轻。“他们充分利用网络的圈层和茧壳,在自身信息的封闭圈中自得其乐。这也是网络带给他们的乐趣和体验。”沈教授说。
与现实生活不同,人们网络社交行为的连接表现包括公开的公共连接,如微博;还有私密、半私密的社会连接,如微信;以及纯粹的秘密连接。沈教授认为,大部分人在前两种社会连接中会表现出距离感。
不知道的话题不装懂,不关心的话题不八卦,没兴趣的话题不参与,不适合的话题不硬答。这种性冷淡风范还从网络社交的各大流派中分支。英国温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个月内监视了参加者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通过全国调查,将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分成了12种类型。
其中有一类人群叫“冷淡党”(Dippers),他们很少使用社交媒体,更新频率很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求赞党”(Approval-seekers),他们不仅自身积极参与,还时刻关注和在意着他人的点赞和评论。
“冷淡类型的网络社交,类似于学术上所讲的有选择性的圈层孤僻化。”沈教授觉得,网络好友的增加让我们接收的信息过载,这种压力下,一部分人在面向某些人群时会呈现出距离感和冷漠感。“网络提供了天然的信息隔层,你发消息给我,我可以选择是否搭理你,这种渠道和属性,使得我们能够保持自身的风格,也是网络社交的一大特点。”
网络表情中的微笑化解了所有的七嘴八舌。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在微博里写道:“鸡汤是中国社交媒体中的硬通货。”远离心灵鸡汤,是性冷淡风社交人群的首要职责。他们在网络上有事说事、直截了当、言简意赅,不必在深夜十二点和你已经睡着或起来嗨的朋友多情地晚安,也不必在失恋后配上一幅忧伤的女子回眸图,写道:“最合适的感情,永远都不是以爱的名义互相折磨,而是彼此陪伴,成为对方的阳光。”
“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压力、不同的职业,以及沉溺于不同的网络社区类型,使得每一代人表现出来的社交心理越来越多元,可能也是网民代际更替后出现的新现象。”
沈教授分析,现实生活中热情洋溢的导购,在网络中扮演的身份给人的印象可能大相径庭,一个人在网络社群中的表现与现实生活有些割裂。
比如看似高冷的大学教授,如果突然接触到网络,也会显得狂热。“但教授这个群体在网络社交中的‘高冷’在于,很难去附和一些逻辑性不强的观点,他们的思维相对活跃,有着自己的逻辑演化过程,不一定完全认同世俗或大众所认同的观点。”
除了特定的网络行为和网络语言,网络表情也是“冷淡党”回应对方的利器。“网络表情是一种游戏化的表达方式,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网络性格。它会让网络社交更加轻松和喜悦,即‘轻悦化’。”沈教授说。
描述负面情绪的网络表情符号会自带距离感,和社交场景不匹配的表情也会让人无法接话。
最被网友看好的“性冷淡风”表情,是QQ表情中的微笑,这一“谜之微笑”解读到现在已经具备了“呵呵”的内涵。不大哭,不大笑,微微一笑淡如水,化解了所有的七嘴八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