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春藤·家长学院首届合伙人大会 丨 老喻开场演讲:你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大家好,特别感谢各位来到现场,非常感谢我们此前已经开始合作的各个地方的合作伙伴,也感谢我们专程来分享的家长代表,包括今天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到现场的大家,对我来说都非常非常感动。
今天我们会完整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未来春藤到底是做的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很坦率的说稍微有一点点复杂,但也许我们今天把它讲完后,大家觉得这个复杂还是值得的。
你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家长
接下来我大概会来介绍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未来春藤,它的逻辑是什么,他将来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他到底能够走多远。
首先我们从问题说起,我们有一个现阶段的目标,将来可能会变,因为一直在和最厉害的人一起进化。
(“你的水平,就是你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
为什么要做未来春藤
我们先从问题说起,中国家长有三个教育方面的焦虑:
一个是小孩升学和未来的矛盾
大家都知道小孩升学要做很多的事,而大多数在将来都没什么用。我们有相当多的家长,其实自己在大学毕业来到现实环境后,也会发现绝大多数学的东西都没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力,学校都不教,所以这一点其实是排在第一位的。
第二个是应试和素质的矛盾
在国内通常会把这两个当作似乎有一点点对立的事。现状就是在小孩很小的时候,家长会去说OK,你可以去培养素质。但到了三四年级,这件事就会被抛开,似乎这两件事是二元对立的一个事。
第三个是家长比较担心自己成为孩子的一个天花板,很担心自己的认知不够高。
我们再看一看现在教育的一个现状,教育的现状真的是在一个比较低层面的,有一点点像零和博弈。
我上个月看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个有名的教育公众号发的,我觉得专业水准很不错。但分享的主题是什么呢?他斩钉截铁的提出了几个对于中国小学生的具体建议。然后说只要你们按照我的方法去做,我保证你的孩子进班级前十名。这个就有点搞了,假如这个班五十名学生全部按照他的方法做怎么办?
一个理想的模式是假如这个班级有五个排名纬度,假如这五个排名纬度不被垄断,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前十名。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知道中国的奥数特别厉害,但一旦奥数和中国无关就不怎么样了,这是一个挺要命的事。
一个小孩对数学有兴趣,应该是无功利的。在心理学上就有这么一个研究结果,假如一个小孩子热爱一个东西,他热爱这件事不是为了拿奖牌,他未来在这件事取得的成就可能会更大,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必须承认,现实就是不公平。
未来春藤的逻辑
假如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我们为什么要求在教育领域里能够营造出一个乌托邦呢,这并不现实。
所以我在这里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家长必须带着孩子把这件事当作一次越狱计划。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在1500万左右,高峰期的时候2000万,每年会有这么多新生人口,整个K12大概会有两到三亿,这也是为什么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说:风口已死,教育当立。所以教育在中国的确是件挺好的事,它有很好的基础。
在这么多孩子里面,其实大家会有不同的路线,不同的选择。我这里有个非常非常粗糙的概括:有极少数人主动不参加传统高考,比如出国留学,但人数非常少。
第二是参加高考,并且考入理想大学的少,是一个很小的比例。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不太一样的是两极分化太厉害了,这一点其实也是一个不公平的地方。为什么呢?举个例子,一个加拿大的孩子,比如哈佛录取了我,我想了想太远了,不想去,就在加拿大找一所可能排名一百位的学校。或是美国的一个孩子被斯坦福录取了,我想想看,另外一个学校排在第十或者第十几,但给了全奖那我去读那所学校。
而在中国我们周围没有哪个朋友的孩子,被清华、北大录取了,说算了,我不去,离家太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教育经费上的投入来说,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非常不均匀的。
第三是大部分人,参加高考,考入了凑合的大学,还有相当多人是被筛选出去的。比如说,即使像深圳,像南京,从经济发达教育也是强省的地方,真正能够有机会能够升入高中的,然后能够选择高考路线的,是于50%的,这个数据远远超出我们常识性的想象。
但这些其实都并不重要,最最重要的是到底谁才是最后的赢家,我们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上面的四种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学校所学的全部的东西都忘光后剩下的东西。在我看来上面的四种路径不取决于越狱计划的一种,最终取决于你是否被应试教育摧毁了。有些人是因为没有机会上高中被摧毁,有些人因为上了普通的大学,没有学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被摧毁。有些人上了名校,被名校的竞争所摧毁。出国留学上了好学校,变成傻子的也很多。其实大家知道,藤校的学生被淘汰率达到30%到40%,我们周围朋友的孩子上了某某著名大学,他会在朋友圈里发,但他的孩子如果成为那30%被淘汰的,他是不会发的。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这里我想表达的一点是,在现实中,我们必须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结合。
家长的第一使命,是协助孩子完成这个越狱计划,在这个应试体系里面,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你必须面对这一场越狱,必须面对这一场看起来没那么残忍的斯巴达式的筛选,像我们现在觉得斯巴达式的筛选很残忍,也许过不了一千年,可能再过五十年,一百年,我们回头一看,这个考试制度真的是够蠢的。但我们现在就在这个环境中,必须要面对。
第二是让孩子越狱后,还能够剩下诸多宝贵的东西。这二者我觉得是家长应该同时考虑的一件事。好消息的是这两件事看起来有点挑战,但并不是矛盾,为什么呢?因为应对这个世界的底层能力是相通的。
我前段时间认识一个朋友,是一个超级学霸,跟他聊了一下,我特别想知道他为什么那么厉害,他厉害的细节就不说了,的确很厉害。然后他说最最重要的还是得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训练我,让我掌握自己来安排自己学习计划的能力。你会发现到最后父母在里面扮演的一个角色,其实是赋予了他这种基础能力,当你掌握了这些基础能力的时候,掌握了这些底层能力的时候,你既能够应对应试教育,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的方面,能够更大的提升自己的胜利。
这里面的细节就不展开了,我们会看到在我们的产品里面,也会有那么一个底层能力的地图,我们会一块一块的把它给填满,我们希望找到各个专业最好的老师,把这块给完成,而这些东西在中国的传统学校并不教。家长最重要的事情,我认为应该从战术层面跃升到战略层面,这句话看起来是不是有点空,什么叫战术层面,什么叫战略层面。
战术层面就是数学很重要,所以让小孩子做大量的题,刷题,英语很重要,什么课好就买什么,把小孩子的时间全部塞的满满的。这个就是战术层面的。所谓战略层面,首先要意识到一点,资源、时间、小孩子的成本都是有限的,这个时候你必须对这些配制资源进行一个优化的选择,才能形成即使在竞争的环境里,也是他的一个关键点。二者要实现这种跃升有两种方式,第一是规划路线,第二是配制资源,这二者都会给予家长认知水平的提升。但也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超级家长,每个人都成为教育方面的专家,这不太现实。
我们先说规划路线,规划路线其实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事,我觉得就是两句话。第一,父母心中有数,第二,孩子少走弯路。
我看过一个海外的案例,说是一个美国的妈妈,她的四个小孩子都上了斯坦福,分析她的文章很有趣。她教小孩子的特点是放养,就是小孩子爱怎么玩儿就怎么玩,随便玩,没有任何课外班。在那篇文章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这个妈妈给孩子买了一台计算机,那个时代,大概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就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买一台计算机。这到底是放养还是什么,对于此我有一个概念:家长在保持小孩子随机成长的这个过程中,既保持着看起来放养的随机性,但家长还是要对未来的轨迹有一个清晰的有远见的一个判断。这二者并不矛盾。
我们再说一说规划这个词,规划这个词容易给人造成一个误解,通常大家第一反应就会说,有什么可规划的,可能规划吗,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你们凭什么给他做规划,这个词我觉得是一个特别非黑即白的理解。蒙格说过,只有傻子才去亲自实验每一个错误,犯每一个错误,然后再掌握智慧,这个不是他的原话,大概意思是聪明人其实是可以从别人犯的错误去学到东西的。那么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80%所面对的问题是通用问题,是常识问题。人们其实高估了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在生物层面,从宇宙存在的层面,99.999%都是一样的,差别非常非常小。
刚才说到规划第二点叫配制资源,什么叫配制资源呢?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全世界最厉害的投资人就那么几个,被公认的大家都很服的,其中有一个是耶鲁学校基金会的负责人,我们也知道中国有一个很厉害的投资人,叫张磊,其实是他的徒弟。这个哥们儿有几本书我觉得特别值得分享,他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说资产的最后一个收益,90%甚至更高决定于配制,而不在于你如何去选股,什么时间去评估这个企业的价值,何时买入,何时卖出。配制是最最重要的。配制,其实潜台词是全局观。
是补齐技能水桶的短板,还是练就一招鲜吃遍天,这里你就得做个平衡配制。
第二,对于我们在教育的时候,首先的一个关健词其实是有限性,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面临着一个有限性,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有限性。对家庭教育来说,时间是有限的,钱也是有限的。那么其实最贵的一个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其实孩子是没有办法去试错的,有些方面没办法试错,有些可以。
孩子的一生是不可逆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对孩子未来的路线规划的理解,以及对资源的配制,其实最终决定了一个孩子的未来,或者是绝大部分。因为的确有些怎么挡都挡不住的孩子,的确有那类孩子,但非常非常少。
未来春藤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这句话是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王强在五一前的一次发言,我觉得他说得特别好,我跟我们同事说,这个简直是我们会员制产品的一个描述。
仔细看看,我们现在未来春藤的会员制产品里面,第一,我们有学科路线图,就是他所说的叫学习方案。
当一个家长在决定为孩子选择VIPKid,还是去看某个读本或是干什么的时候,他第一要去做的,要去理解英语的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事实上在这个领域了,已经有专业的,非常好的可以值得学习的路径,在沿着小孩子的不同的年龄,他到底应该做什么,有可能家长会发现,我的小孩子现阶段根本不是要让他去一年花几万块上一对一的课程,这个时候是不是让他看看哪个动画片?让他看看效果会更好?或者说用一个非常好的读物,他的这种阅读可能会更有决定性。事实上这些方面都不是拍脑袋的,它基于科学,基于专业的经验,这个叫学习方案。
第二个叫学习路径,就是我们的升学路径图。
人和人之间有很多的相似性,在他的年龄段,超常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在学习路径上,我们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至少别人踩过的坑,我们别再踩了,别人有一些很好的东西,我们可以拿来主义。学习能力的普及,这点就不用说了,大家也留意到,我们现在会员制产品里面,特别重要的一点,我们特别强调叫底层能力这一块。我们基本上没有去碰那些特别热门的,表面看起来像一层泡沫,在过去一两年里,做教育类或知识付费类的产品,其实打上面的那层泡沫是最容易的。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就像我刚刚所说的,我们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贯通底层的能力,不管他面对应试还是面对未来几十年社会的挑战,他的独立思考,他的批判性思维,他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他对自我的唤醒,这些是最重要的。
那么这些东西最好是来自哪呢?其实就是全球范围内最好的大学。所以我们做了一件事,就是请到了很多在这所学校里毕业的,又在教育方面有经验的老师,给我们制作一系列的课程。这个课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不是拍脑袋哪个热门哪个来的。
我们还是一个完整的能力的知识的地图。我们希望能够构建出这么一个底层能力的课堂,我们认为这些东西不该是只有那些国际学校,不是那些最好的学校才可以教。
这里面还说到一点特别重要,关键在于能够围绕一个终端用户,对于学习来说,他是一个完全个性化的东西,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对于未来春藤的会员制产品,我们的产品设计了一个轨迹,会是沿着孩子的一个时间轴,他在某一个阶段,在所处的年龄段,他从学科的角度,从基础能力的角度,从升学路径的角度,他所匹配所应对的策略,所对应的资源,以及所匹配的社群,那些跟他一起有类似疑惑的家庭。以及在过去,在这个方面真的做得很好的超级家长,能够和大家一起去应对他最现实的问题。
当然这个事其实是有点挑战的,为什么呢?我们只是一个365的产品,年费才365。就算一堂简单的线下课程,大家随便上一堂课,365就没了。那么你们怎么可能用一个365的产品解决我们孩子一对一,来给我做规划,根本不可能。
事实上即使你在线下花几十万找一个老师,对他说:你来给我孩子做好,我把他甩给你。愿意为这个付钱的家长太多了。但实际这点是无效的,为什么呢?这个角色没有办法被外包,只有由父母才能够完成。同样,我们这个产品所做的根本没有办法承诺去替代你把这件事完成,一定是父母自己来扮演这个角色,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当好助手,就是一个小助手,别人是怎的做的,我们摆在这儿,有好的资源我们帮你整理好,有什么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底层能力,我们找到最好的老师做成课程摆在这儿。我们系统会推荐像你家这样的孩子的一个学习计划,但整个自主权还在家长自己手上,否则这件事就变成了没法儿交付,也不可持续。其实从这点来说,也体现了这个产品的一个特点。
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正确的事,它从专业水准上是足够高的,但相对而言它又是有一点点轻的产品。这一点我觉得会非常非常重要,最后他就是围绕一个终端用户来制订个人的一个成长路径。我们的2.0,3.0版会一步一步往这方面去靠近,用户打开我们的产品,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围绕他的孩子所展开的。
我在这里快速说一下,这里为什么说我要做的三件事,我要做的三件事其实非常非常简单。
第一个觉得这件事值得做,它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其实并不是一句空话,尤其是假如你在温哥华那种地方,待个几年,享受一下那里好山好水好无聊的环境,要么就是你这个人彻底消沉掉,毁掉,要么你会思考一下,我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这是第一。
第二,我不希望这件事只是一个爱好,如果要做这件事,我希望能够把它真的做成,之所以用这个词,真的得是要用一些非常非常啃骨头一样把它啃下去。当然你做这件事,必须要是一件聪明的事,得是一件对的事。
所以我从三个角度来说,我不希望这件事太复杂。
回过头来说,这三者有它的理解。第一,我希望我们来做一个货真价实的内核,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想这件事尽量让它简单,所谓简单就是说最简单的方式,我们提供一个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定价365,但我们努力去增加他的内核,让他的内核价值越来越大,因为它是一个编辑成本比较低的事,所以我们能够不断增加它的内核,但我们又不会形成和用户之间的这种冲突。
第二,从技术的角度,我们希望我们这个产品是一个越变越聪明的系统,我不太喜欢那种看起来很热闹的东西,然后过一阵子就飞掉了,过了这个风口就没了,因为没有系统,没有根基。我希望我们的产品是有系统的,大家越用越聪明,越强大,具有这种滚雪球的相应,这个既要对产品理念上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同时对技术对运营有很高的要求,对我们团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过好玩的是,这件事情是可以大家一起来完成的,它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加入进来,能够一起来去做这件事。
第三,它必须在商业上是能够站得住的,商业上的本质在于它能够传递一种价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三点是我理解的,如果要做好这三件事,你必须具备的教育上的内核,技术上必须是一个像滚雪球似的越变越聪明,这样才可能实现刚才我们上一页所说的,他是一个利用技术手段,能够帮助更多人,创造更大价值,但是又降低了成本的一件事。第三个就是从商业上,它必须是一个可持续的一件事,它需要像火种,能够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
那么要说一下我不做的事情,第一,这句话是一个很老套的话,还是叫不作恶。
这一点来说,我们团队取得了一个共识,我们努力希望像对自己的孩子来做好我们产品的内核。所以基本上大家会看到,会留意到,在我们这儿没有特别歪的东西。不会作出那种承诺,不会说你只要照我这个做,你就会是班上前十名,不会斩钉截铁的说你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希望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找到知识的源头,所以我们团队的专业水准是相当不错的。
第二个是不止步。
所谓不止步,其实做一件事还是挺难的,尤其是坚持一件事并不是特别容易。当然在坚持之前,首先你要坚持这件事是对的,事实上我们这摊已经做了快四年了,真正大张旗鼓对外也就是最近半年的事。那么在前面这么长时间的探索,基本上我认为这件事是可以做成的一件事,或者值得坚持的一件事。而我也想不出有别的什么领域,可以比这件事看起来更持续,有更长的生命周期,所以这点我称之为第二点。
第三个是不贪婪。
不贪婪这句话,我写这个词想了很久,就等于自己把自己捆住了,说哪一天自己放弃了贪婪的权利。我即使在这里写了不贪婪,不代表我们未来真的不贪婪,人性很难说。但是有两个标杆摆在我面前,我还是可以说这句话的。为什么,因为有两家公司不贪婪,到最后也很有钱,所以不贪婪和创造价值其实不矛盾。这两家公司一个是Costco ,还有一个是约翰博格所创立的先锋基金。
下面我快速过一下我们的产品,从教育角度的一个基本的观点。
我们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家庭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
观点二就是所谓的灰度认知,我们理解这个世界,还是要保持这种灰度,应试和素质并不是一个完全对立二元的东西,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和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也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一个关系。孩子上一个好的大学,和他未来是否能够取得成功,也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关系。我们还是要去看本质的东西。最最重要的是能够保护孩子的创造力,能够发展二者底层能力,我们认为是最重要的。
第三,选择和努力一样重要,刚才也说过了,对于80%通用化的地方,我们要熟悉路线,要掌握攻略,要获取资源,要少走弯路,这部分事,我认为是可以相对标准化的,这也是我们的商业模式和我们产品的立命之本。
观点四,和厉害的人在一起。是哈佛成就了学生,还是学生成就了哈佛,基本上有一个结论,基本是学生成就了哈佛。激发孩子最好的人是他的同龄人,有一次我有在温哥华遇到一个家长,他说了我现在的小孩子麻烦,他有一个小伙伴,这个小伙伴有很多坏习惯,但是我这个小孩子觉得他特别酷,就会愿意跟他在一起,那我怎么办,他想了很多办法去斩断他们,越斩断,他就越觉得,因为他太酷,所以你们大人嫉妒。后来我给他一个建议,其实最简单,你找一个更酷的小伙伴来替代这种关系,你没有办法靠斩断。父母最好的老师是厉害的父母。
观点五,让孩子主动驾驶,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其实完全是在被家长、学校、社会被动的推动下去来干学习这件事。95%以上的孩子,基本上在毕业之后,自己主动学习的天性已经完全丧失掉了。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
观点六是掌握科技的力量,我们还是处在一个科技的时代,改变这个世界最大的一个因素,还是科技。假如我们放弃了这种权利,有可能就会被抛下。
最后再说一点,我们对家长的理解,这个其实也来自于应该叫《园丁和木匠》那本书。家长和孩子其实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种工作,不是一种责任,而是本身你应该享受的是生活的一部分。漫长的一个未成年期,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应该是剥夺孩子的这种随机生长的权利。
其实我已经给出了我自己认为还不错的答案,他的成长一定是随机性的,你不知道他会怎么样,但对于他可能的路线,家长必须对这条路线的最优可能性,你需要提前有一个理解,他漂移到这个方向的时候,你得能够提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