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读书笔记29:桓公七年

//桓公七年,周桓王十五年,前705年

人名:穀伯绥,邓侯吾离,周桓王

地名:咸丘(鲁地,今山东巨野东南),穀国(嬴姓,伯爵,今湖北谷城),邓国(曼姓,侯爵,今河南邓州),盟(原苏邑,此时归郑国),向(原苏邑,此时归郑国),郏,郑国,齐国,卫国

1焚咸丘:春二月为周正二月,夏正乃十二月,正值隆冬,动物出于冬眠期。此时烧山,是为了将野兽驱赶出洞。[经]这是在批评鲁人违时狩猎。

2穀伯、邓侯先后来朝:穀国、邓国均为南方小国,近楚国,此时先后来朝,并结合去年楚师伐随一事可知,楚国在南方对周围的小国构成了严重的威压(后穀、邓相继被楚所灭)。这件事表面在说穀国、邓国,实则在说楚国开始扩张了。

3盟、向背郑:隐十一年,周王用原来苏国的十二块地换了郑国的四个地,郑国只是得到了地,并未实际控制。此番二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再后郑、齐、卫三国伐二邑,周王没有能力仲裁或保护二邑,只能将二邑的民众迁徙于王畿内的郏地,而将二邑土地留给郑国。

近几年,齐郑联盟过从甚密。此番卫国也加入了,可能卫国与十二邑相邻的缘故,所以也来刷点存在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