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国际的视野来看,我国虽然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从量的角度来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加起来才占4%。从质的角度来看,我们文化对内的凝聚力不够强,对外的影响力不够强,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竞争力不够强。(蒋建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1年11月22日)
是不是有些自惭形秽?
是不是感觉我们一直在坐井观天?
妄自菲薄固然不可取,但妄自尊大也要不得。
像海绵一样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吧,我们要谦逊再谦逊,我们要奋起直追!
2.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感知的世界,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法,是按照严密的因果规律运作的一个流程,业感缘起的,有点像投影仪把我们的人生投射在墙上,我们误以为有个我,有个所面对的世界。
投射在墙上的影像,是没法改变的,把墙砸碎,也改变不了影像。
我们只能改变源文件,墙上的影像就改变了。每个人只能靠内在的改变,减轻我执,乃至彻底放下我执,就好比我们各自改各自的源文件,影像才能改变,之前的影像是永远无法改变了。好在那些影像都是无常的,是如幻的。
可是,后面的如幻人生,不改源文件,就会越过越悲催,毫无悬念地悲剧,痛苦是没有底限的,我的爸爸妈妈过了一辈子痛苦的日子,我的哥哥姐姐和嫂子们,也过了一辈子痛苦的日子。
现在,终于明白,我的那些所谓的管理,所谓的团体,所谓的理念,其实都是伪装后的我执。
想去控制,想去占有,想去改变别人,所以,就会形成人于人之间的压迫,施恩图报,伪善欺诈,利益交换,道德胁迫,乃至种种精神控制。
出家后,我所学习到的生命的本质,就是彻底的平等,不二法门,没有内外,根也是尘,心境一如。所以,戒律精神就是慈悲、平等和真正的自由。
不去改变别人,并不意味着不做美好的建设,而是,更懂得给与别人时间和空间,体恤别人,理解别人,尊重别人,爱别人,不用任何理由去碾压别人,不用任何理由去欺凌别人。
真的能够体悟到以“我这样做是为你好”借口去改变别人,事实上是自私和无知的体现。我们只有用慈悲和智慧唤醒内心自我改变的动力,才有改变的可能,才有觉醒的可能。
改变别人,就是压迫别人,管理别人,就是压迫别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现代管理中的一些说法,道理都是对的,但我在具体实践中很多却是越管越苦,越管越悲剧,越管越疯狂,越管越神经,和我的家族悲剧一样。
不是理论出了问题,是因为缺少一颗慈悲爱人的心,是控制人和利用人的心,所以任何好的方法都会成为有毒的东西。
出家后,我领悟到的佛法世界,只有爱人,没有管人,只有众生平等,没有失控的权力和贪恋不舍的利益。
爱别人,一切都有理顺的可能,管别人,一切的伤害都有了机会,只有改变自己,彻底放下改变别人的企图,放下内心的种种有道理和没道理的标准,我们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才有机会理解爱人,学会爱人,才能把世间和出世间的各种事业平衡好,处理好。
真的很值得深入思维一下,人生,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比丘记事)
每天持守,积极有为,多行好瘾,水滴改变。
自己变好了,言说才有力量,才可以引领他人求变之心。
执于自我,这也看不惯,那也瞧不上,今天训斥这个,明天指责那个;自封救世主,改变那些“不顺我意”的;结果只能是狗咬尿脬——一场空。
改变自己尚难,何况改变他人?
润物无声,不改变却自生变。
3.继续读美国西格尔《青春期大脑风暴 青少年是如何思考与行动的》(到73页)
基因和经历决定了突触连接的形成方式,以及网络中各种各样的部分如何互相联系,成为回路。那意味着大脑中的改变一部分归因于我们继承来的遗传信息,一部分归因于我们的经历。经历使得能量流流过特定的神经元,从而使它们之间的连接得到加强。
在音乐、艺术以及数字时代的创新中,很多富有革命性的理论和塑造世界的方法正是他们的提出者在青春期时提出的。青春期是创新的黄金时期,正是在这个成长与改变的时期,大脑奖励中心和皮层中发生的改变激发了富有创造力的想法,驱使青少年以新的方式来探索世界。
作为成年人,我们有时把青少年进行尝试、创造新奇的驱动力看成是一种消极的改变、一个问题或是青少年“疯狂”的一个表现。我既是成年人,也是青春期孩子的父亲,因此能够理解这种情绪背后的观点。青少年追求新奇是一种自然且健康的倾向,如果把它看成是疯狂,那么对双方都没有任何帮助。
当谈及青少年时,情绪失控常常被看成是“疯狂”。让我们达成一个协议,不把这称为疯狂,而称之为大脑在重塑与长和中的改变。
大脑扫描显示,当给青少年看一张没有表情的面部照片时,他们边缘系统、杏仁核的大部分去会被激活,而成年人看同样的照片时,只有前额叶会被激活。这说明,青少年在内心里很容易判定他人有罪,即使他人毫无感情色彩的回应也可能被他们看成是充满了敌意,不值得相信。一个没有表情的眼神或走廊里的一次碰撞都可能被青少年解释为是故意的,即使那个眼神和碰撞完全是无心而为,也会引来青少年的恶语相向。了解这个科学发现有助于成年人理解为什么青少年会对我们的话产生那么强烈的反应。在我们看来毫无恶意的陈述,在他们看来却可能是咄咄逼人的。
确实,冒险中蕴藏着新的乐趣。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大脑使青少年的恐惧感变弱了,更加有勇气面对威胁与竞争。从生物学上看,恐惧减少、对新奇事物的兴趣增强以及更有冲动性具有跨物种的共同目的。事实上,在青春期阶段,唯一比冒险更危险的事情是不去冒险。
青少年常常觉得他们更需要同伴,而不太需要成年人。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正是他们的勇气以及他们有时离谱但富有创意的尝试(试图与众不同),使得人类具有了适应性。如果我们想在这个脆弱而美好的星球上生存下去,便需要青少年独创性的思维,为我们这代人以及之前的数代人所造成的严重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摘自61-73页)
作为过来人,一定要充分宽容青年人,理解青年人,帮助青年人。
并且,要向他们学习,好使自己老化得慢些。
再者,给他们机会,让位于他们,培养好他们,也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