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帮助自己,不心生怨恨,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修为很高了。这是学问,也是人生的哲学。
一位禅师看见一只蝎子掉进水里,伸手去救它。蝎子却蛰了他。禅师再次出手,又被蝎子狠狠蛰了。小徒弟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不知道我要救它,而放弃了我的天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改变了自己的善良。这才是君子所为。
人生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处理各种痛苦。“学而时习之”是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修养,改善心态,增长见识,打开格局,从而使自己达到内心和谐;“有朋自远方来”是在人际交往中找到快乐,与他人能够和谐相处。而“人不知而不愠”,是修行的结果,达到平常心的境界。这时很多曾经的痛苦对我们来说也没什么了。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做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得意忘形,也不能失意忘形,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